曠世英靈夢覺山河歎往世驚濤故國蒼茫
雄奇從此留青史
一代醇儒道貫古今述先聖絕學典型猶在
斯文庶幾肇中華
2011年8月7日 星期日
程門今已矣立雪再生來 黃大炯
〈黃大炯學長在 毓老師百日紀念會 講稿〉
曠世英靈夢覺山河嘆驚濤往事故國蒼茫三千里
狂瀾力挽清操厲冰峻偉從此留清史
上壽醇儒道昭日月述先聖絕學師恩浩瀚六十年
木鐸天縱高風仰止斯文庶幾肇中華
各位先進、各位同學,我是毓老師早期的學生,老友要我說話,實在很心虛,個人不但辜負了老師,也愧對朋友。今天,為了老師,只能滿懷懺悔,來分享一點點對老師的懷念、個人感慨;樹欲靜而風不止,生欲學而師不待,再多的懷念,也比不上陪老師說說話。在此,要特別感謝很多位隨侍在側,為老師辦事的同學。
大約在民國四十七年,我認識了一位小貴人 – 謝君(謝深仁),當時我唸高中,他唸初中。他是我人文啟蒙的小老師,年紀雖小,已有聖賢氣象,感謝他的帶領,才拜見了毓老師。
我是在新生南路一間畫室拜見了老師。畫室主人向老師請教國畫,毓老師就在畫室外的走道上講《論語》,學生只有謝君、我和一位滿州婦人,老師輕鬆講課,學生揮汗如雨。
有一次,畫師畫了老師的背影,請老師題詞。詞曰:「殘翁無顏面蒼天,留取身影俟史評。」----可見老師當時人未老,心已殘,胸中載滿着亡國的自責,自問要如何見先祖於地下?而他本人,又要以什麼身影進入歷史?一般人的身影,通常是越老越模糊,毓老師的身影,卻是越老越漂亮。今天,我就從這個角度,來看老師。
老師當時看起來一點也不老,人很瘦,但是精神極好,聲如龍吟,看起來就是一位龍行虎步的塞外豪傑,胸中有一股奇氣。日後我看八大山人的畫,連鳥兒也有一肚子氣,我想,這不就是老師的心情嗎?八大是明朝遺老,處境與老師類似。這就是我對老師最早期的印象。
後來我唸大學,毓師隱居在南港洲尾(今內湖週美)一處農家,學生看老師,除了搭公車之外,還要乘小船過河,然後蜿蜒走到一座四合院式的民房,那一段時間,老師常和幾位佛教界的大老,如慈航、印順、道安等多位大法師作方外之遊。這一段時間,依個人的印象,老師的身影是一首唐詩如下: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苙翁,獨釣寒江雪。」
這首詩,描寫一位高人,走過人生的千山萬水,之後,來到一處鳥飛不到,人跡罕至的地方,此處雨雪紛飛,高處不勝寒,這個怪人,却獨自乘一葉扁舟,在寒江垂釣。
世界有這樣的怪人嗎?這就是我們毓老師的身影,這首詩的作者柳宗元,是唐代比較有思想的一代文豪。毓老師當時隱居在小橋流水之間,獨自與天地精神相往來,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
記得當時,我唸大一,個性十分魯莽。有一天,我對老師大聲喊道:「老師,出身帝王家不稀奇…」; 我的話沒講完,老師就說:「嚇,你了解老師!」
有一年春天,老師在門口寫了對聯,我只記得橫批是「相天下士」。老師在此悠然吐露了關心世運,關愛人才的心聲。我介紹了幾位同學成為老師的學生,也推薦了幾位名士狂人請老師品鑒,沒想到這些名士,竟被評為大小騙子。從此,我才明白什麼是嚴謹篤實。
在洲尾,老師經常在河堤上及橋上散步,有時,眉宇之間有一份沈重,孤臣孽子無力回天,其操心也危,慮患也深,往事如夢,故國蒼茫,天降大任,苦其心志,千錘百鍊,剛健不息。就這樣,更堅定了老師傳儒門經典,述往聖絕學,終身致力於振興華夏文明的志業。
又隔了一段時間,老師搬到羅斯福路,每天清晨除了打坐、練功、打掃庭院、散步之外,有時也會禱告,我問;「為什麼?」老師說:「你沒讀過嗎?丘之禱久矣。」
這時,老師戒了煙,整個人更顯得貌豐神駿,在書桌上,放一小張自己畫的努爾哈赤威猛的畫像,藉此遙想先祖開國的雄烈,及建國的輝煌,再擺上一小幅光緒帝的遺像,不勝今昔之比。另外畫了一小張康有為太老師的講經圖,藉以懷念師恩。跟同學說話,有時手裏抱一隻小動物,心中常留一點春意。
又隔了一段時間,老師搬到溫州街,開了一序列的課程,這時,學生已經是座無虛席,老師教學,以身教見証言教,用生命閃耀出經典的光芒。老師認為誠於中,必形於外,看人,先看氣色。我個人在身心不調,氣色不佳時,就不敢見老師。老師經常說:「仁者與天地萬物為一體。」這不是一句空話,而是實証,他經常告誡:「嗜欲深者天機淺。」唯有擺脫嗜欲的糾纏,才能成為仁者,然後才有可能達到「智周萬物,道濟天下」的境界。言念及此,不禁汗顏。
所謂「居移氣,養移體」,有些敏銳的青年,看到毓師的絕代風華和人格魅力,通常會在第一眼就愛上他老人家。這種魅力,只有在歷史上特別重視皇室教育的清代宮廷才看得到,老師講課,沒有學術舖陳,卻常有警句如獅子吼,如當頭棒,發人深省。這一段時期老師的身影,儼然是一代宗師,但是,由我看來,骨子裡還是難掩帝王氣象。
之後,我因俗事纏身,一去多年,暫時睽違,竟成永別,再回頭,已是月冷燈殘,只能在頌經聲中瞻仰遺照裏的白髯翁。昔日的霸氣已經不見了,只留下一片慈祥愷悌。從同學的記述中,細看老師晚年的行儀,真是夕陽無限好,夕陽無限美。百鍊鋼已化為繞指柔,曠世英雄已化為絕代哲人。
各位先進,各位同學,我們的毓老師,究竟是何等人物?賢者識其大,不賢者識其小,依不賢之我來看,他是一位兼具英雄魂魄和深厚的文化教養,文武雙全,但生不逢時的英雄豪傑。在這個沒有英雄的時代,特別令人回味。
他是一位孤臣孽子,貴胄王孫,寒天飲冰,清操厲雪,人品冰清玉潔,人格光明峻偉的奇男子。
他是一位飽讀詩書,經天緯地,滿腹經綸,天縱木鐸,承先啟後,繼往開來,動心忍性,終日乾乾的稀有的醇儒,生命力強悍,活過一百歲,奉獻給學生超過一甲子。
我們的老師,從英雄格局,轉化為聖賢格局,在時間的長河中,是一位轉型成功,破記錄,寫歷史的老師,為了振興華夏文明,用盡生命最後一絲的能量。
請容我唸一遍遲來的輓聯:
「曠世英靈,夢覺山河,嘆驚濤往事,故國蒼茫三千里,
狂瀾力挽,清操厲冰,峻偉從此留青史,
上壽醇儒,道昭日月,述先聖絕學,師恩浩瀚六十年,
木鐸天縱,高風仰止,斯文庶幾肇中華。」
最後,我要借用古人的一句話作為結語:
「程門今已矣,立雪再生來。」
謝謝!
曠世英靈夢覺山河嘆驚濤往事故國蒼茫三千里
狂瀾力挽清操厲冰峻偉從此留清史
上壽醇儒道昭日月述先聖絕學師恩浩瀚六十年
木鐸天縱高風仰止斯文庶幾肇中華
各位先進、各位同學,我是毓老師早期的學生,老友要我說話,實在很心虛,個人不但辜負了老師,也愧對朋友。今天,為了老師,只能滿懷懺悔,來分享一點點對老師的懷念、個人感慨;樹欲靜而風不止,生欲學而師不待,再多的懷念,也比不上陪老師說說話。在此,要特別感謝很多位隨侍在側,為老師辦事的同學。
大約在民國四十七年,我認識了一位小貴人 – 謝君(謝深仁),當時我唸高中,他唸初中。他是我人文啟蒙的小老師,年紀雖小,已有聖賢氣象,感謝他的帶領,才拜見了毓老師。
我是在新生南路一間畫室拜見了老師。畫室主人向老師請教國畫,毓老師就在畫室外的走道上講《論語》,學生只有謝君、我和一位滿州婦人,老師輕鬆講課,學生揮汗如雨。
有一次,畫師畫了老師的背影,請老師題詞。詞曰:「殘翁無顏面蒼天,留取身影俟史評。」----可見老師當時人未老,心已殘,胸中載滿着亡國的自責,自問要如何見先祖於地下?而他本人,又要以什麼身影進入歷史?一般人的身影,通常是越老越模糊,毓老師的身影,卻是越老越漂亮。今天,我就從這個角度,來看老師。
老師當時看起來一點也不老,人很瘦,但是精神極好,聲如龍吟,看起來就是一位龍行虎步的塞外豪傑,胸中有一股奇氣。日後我看八大山人的畫,連鳥兒也有一肚子氣,我想,這不就是老師的心情嗎?八大是明朝遺老,處境與老師類似。這就是我對老師最早期的印象。
後來我唸大學,毓師隱居在南港洲尾(今內湖週美)一處農家,學生看老師,除了搭公車之外,還要乘小船過河,然後蜿蜒走到一座四合院式的民房,那一段時間,老師常和幾位佛教界的大老,如慈航、印順、道安等多位大法師作方外之遊。這一段時間,依個人的印象,老師的身影是一首唐詩如下: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苙翁,獨釣寒江雪。」
這首詩,描寫一位高人,走過人生的千山萬水,之後,來到一處鳥飛不到,人跡罕至的地方,此處雨雪紛飛,高處不勝寒,這個怪人,却獨自乘一葉扁舟,在寒江垂釣。
世界有這樣的怪人嗎?這就是我們毓老師的身影,這首詩的作者柳宗元,是唐代比較有思想的一代文豪。毓老師當時隱居在小橋流水之間,獨自與天地精神相往來,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
記得當時,我唸大一,個性十分魯莽。有一天,我對老師大聲喊道:「老師,出身帝王家不稀奇…」; 我的話沒講完,老師就說:「嚇,你了解老師!」
有一年春天,老師在門口寫了對聯,我只記得橫批是「相天下士」。老師在此悠然吐露了關心世運,關愛人才的心聲。我介紹了幾位同學成為老師的學生,也推薦了幾位名士狂人請老師品鑒,沒想到這些名士,竟被評為大小騙子。從此,我才明白什麼是嚴謹篤實。
在洲尾,老師經常在河堤上及橋上散步,有時,眉宇之間有一份沈重,孤臣孽子無力回天,其操心也危,慮患也深,往事如夢,故國蒼茫,天降大任,苦其心志,千錘百鍊,剛健不息。就這樣,更堅定了老師傳儒門經典,述往聖絕學,終身致力於振興華夏文明的志業。
又隔了一段時間,老師搬到羅斯福路,每天清晨除了打坐、練功、打掃庭院、散步之外,有時也會禱告,我問;「為什麼?」老師說:「你沒讀過嗎?丘之禱久矣。」
這時,老師戒了煙,整個人更顯得貌豐神駿,在書桌上,放一小張自己畫的努爾哈赤威猛的畫像,藉此遙想先祖開國的雄烈,及建國的輝煌,再擺上一小幅光緒帝的遺像,不勝今昔之比。另外畫了一小張康有為太老師的講經圖,藉以懷念師恩。跟同學說話,有時手裏抱一隻小動物,心中常留一點春意。
又隔了一段時間,老師搬到溫州街,開了一序列的課程,這時,學生已經是座無虛席,老師教學,以身教見証言教,用生命閃耀出經典的光芒。老師認為誠於中,必形於外,看人,先看氣色。我個人在身心不調,氣色不佳時,就不敢見老師。老師經常說:「仁者與天地萬物為一體。」這不是一句空話,而是實証,他經常告誡:「嗜欲深者天機淺。」唯有擺脫嗜欲的糾纏,才能成為仁者,然後才有可能達到「智周萬物,道濟天下」的境界。言念及此,不禁汗顏。
所謂「居移氣,養移體」,有些敏銳的青年,看到毓師的絕代風華和人格魅力,通常會在第一眼就愛上他老人家。這種魅力,只有在歷史上特別重視皇室教育的清代宮廷才看得到,老師講課,沒有學術舖陳,卻常有警句如獅子吼,如當頭棒,發人深省。這一段時期老師的身影,儼然是一代宗師,但是,由我看來,骨子裡還是難掩帝王氣象。
之後,我因俗事纏身,一去多年,暫時睽違,竟成永別,再回頭,已是月冷燈殘,只能在頌經聲中瞻仰遺照裏的白髯翁。昔日的霸氣已經不見了,只留下一片慈祥愷悌。從同學的記述中,細看老師晚年的行儀,真是夕陽無限好,夕陽無限美。百鍊鋼已化為繞指柔,曠世英雄已化為絕代哲人。
各位先進,各位同學,我們的毓老師,究竟是何等人物?賢者識其大,不賢者識其小,依不賢之我來看,他是一位兼具英雄魂魄和深厚的文化教養,文武雙全,但生不逢時的英雄豪傑。在這個沒有英雄的時代,特別令人回味。
他是一位孤臣孽子,貴胄王孫,寒天飲冰,清操厲雪,人品冰清玉潔,人格光明峻偉的奇男子。
他是一位飽讀詩書,經天緯地,滿腹經綸,天縱木鐸,承先啟後,繼往開來,動心忍性,終日乾乾的稀有的醇儒,生命力強悍,活過一百歲,奉獻給學生超過一甲子。
我們的老師,從英雄格局,轉化為聖賢格局,在時間的長河中,是一位轉型成功,破記錄,寫歷史的老師,為了振興華夏文明,用盡生命最後一絲的能量。
請容我唸一遍遲來的輓聯:
「曠世英靈,夢覺山河,嘆驚濤往事,故國蒼茫三千里,
狂瀾力挽,清操厲冰,峻偉從此留青史,
上壽醇儒,道昭日月,述先聖絕學,師恩浩瀚六十年,
木鐸天縱,高風仰止,斯文庶幾肇中華。」
最後,我要借用古人的一句話作為結語:
「程門今已矣,立雪再生來。」
謝謝!
毓老師百日紀念會文集
講稿
經常立格,權變則通/王鎮華…………………………………………
01
紀念文
其猶龍邪 —— 悼毓老師/林義正 ………………………………………
15
心塑巨碑 永懷毓老 /周義雄 …………………………………………
23
悼永遠六十八歲的毓老師 /李蓬齡……………………………………
29
於輝天際驚燦爛 /黃德華………………………………………………
35
元學第一村──跟毓老師說說話 /林明進……………………
41
存典型乎百世,流德芳於千年
─毓老著作纂輯芻議/黃忠天………………………………………
49
煙波致爽園記 煙波致爽園記 /陳復思…………………………………………………
51
毓老之於我 毓老之於我 /郭中翰……………………………………………………
53
竹影花陰黃昏后 —— 奉元求學憶我 師
寫在 毓老百日紀念之前 /龍思明……………………………………
55
毓老追思會有感 毓老追思會有感 /曾百薇………………………………………………
59
永不止息的鐸聲 永不止息的鐸聲 /吳孟謙 ………………………………………………
61
繼潛龍之志 繼潛龍之志─
念毓師並祝「奉元典範」開新天 /吳哲生 ………………………
65
懷念毓老師 /薛丹琦 ……………………………………………………
69
經常立格,權變則通/王鎮華…………………………………………
01
紀念文
其猶龍邪 —— 悼毓老師/林義正 ………………………………………
15
心塑巨碑 永懷毓老 /周義雄 …………………………………………
23
悼永遠六十八歲的毓老師 /李蓬齡……………………………………
29
於輝天際驚燦爛 /黃德華………………………………………………
35
元學第一村──跟毓老師說說話 /林明進……………………
41
存典型乎百世,流德芳於千年
─毓老著作纂輯芻議/黃忠天………………………………………
49
煙波致爽園記 煙波致爽園記 /陳復思…………………………………………………
51
毓老之於我 毓老之於我 /郭中翰……………………………………………………
53
竹影花陰黃昏后 —— 奉元求學憶我 師
寫在 毓老百日紀念之前 /龍思明……………………………………
55
毓老追思會有感 毓老追思會有感 /曾百薇………………………………………………
59
永不止息的鐸聲 永不止息的鐸聲 /吳孟謙 ………………………………………………
61
繼潛龍之志 繼潛龍之志─
念毓師並祝「奉元典範」開新天 /吳哲生 ………………………
65
懷念毓老師 /薛丹琦 ……………………………………………………
69
經常立格,權變則通── 穿透現實即真實,實學新命化兩難
這是66年到68年間,老師上課我筆記的心得整理。分類與小標是我加的,少數
句子加了按語,都以另體排出,以示區分負責。老師的話,直接、簡單、大氣,直扣
人心世道。當時只是有感,如今飽滿如燈,絕地通天,全在「復自道」;易經益卦說:
「有孚,惠我德」,老師做到了。整理時,感覺老師還在親切說話,沒有聲音的神會、
心領、感通。這是無言之教真精神。實學大事一口氣,老師我們接住了……
弟子 王鎮華 德道元年6月22日
一﹒人心
「人之視己如見其肺肝然。 1.思
每一個都鬼精靈,說不說而已。」
「有感動,就下筆; 2.言
要寫長文,不要寫短文。」
「你們跟人家說是非,你能做中流砥柱?」
「口耳之學,無用。」
「做壞事,還得說人話;越說人話,越壞啊」
「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即乾知大始。 不真知道,沒有不敗的。」 3.知
「人最大的毛病,就不肯深入。」 哀莫大於浮淺(船山)
「先聖要道,慮深方能通敏。」
「達,指能行工夫的達,非意思之達。」 4.行
「瞭解道理,最快就是行。」
「復性,對了;如何去蔽性之因? 年青人最大的毛病,原諒自己」 5.通病
2
「你們沒智慧不可能,就是不能節制自己。」
「始終不能發現自己的缺點,做起來就很難。」
「懂得自己缺什麼,就進步了」
「長處不知發揮,短處不知斷絕,庸人也。」
「一個人,必要要求自己,不能老原諒自己。
人,只有破釜沈舟,沒有回頭是岸。」
二﹒台面
「沒有文化,就是醜。」
「如何善用智慧?
你對現實體悟越深,智慧越高。」 現實背後或裡面,有真實
「事變愈繁,人求智的智慧愈高。」 1.變
「熟變則知變;熟了才能活用。」
「偶俗、好名,最害人生光陰。」 2.名與利
「名利之下,不低頭的很少。」 力與量
「年青人最大的毛病,就是迷信。」 迷信:多數路線就是對的
即偶俗。
「把愛什麼長在嘴上,說明了,就沒了。」
「養氣勢,存節操,今日第一事」 3.氣節
有氣節-不助惡-做壞事者,成獨夫
「母教:不求你有什麼偉勲,但求勿助人為惡。」
「國家是大家的,我真愛。」
「我不是中國人,偏要說自己是中國人。台灣稍不留神,就會成為少數民族。」
「時代變了,丟臉一也,因大本一也」 覺明,一心也;自然不自然,覺常,一體也
、
3
「大本都立不住,活著還有什麼意思!」
「人吃太多了,就沒有精神。」 4.慾望
「今天為什麼發呆,欲多才傻呆呆。
兩眼無神,不是沈溺物,就是沈溺欲。」
「情欲重者,必多疑。」
「嗜欲深者,天機淺。」
「今天不論唱什麼明堂,都是惑於慾。」
「要過情慾的人生,苦惱就太多了。」
「欲太重,絕不能成事。」
隱痛 「為了某一目的,失掉自己,是最痛苦的事。」 . 5.從內在隱痛超拔
「社會最可憐的人,自己欺騙自己的人。一投機,整個就翻了。」
「一句話,就是把自己糟踏了,還以為別人受騙了,
不要為了人家,隨隨便便出賣了人格。」
「人內心不舒服,比什麼都重要,越老越感覺到。」
超拔 「自己站得住,誰也不能把你怎麼樣,只怕自己站不住。」
「面對事實,不躲,就是人生真理。
自己主宰都沒了,還東忙西趕,中流砥柱就是這!
絕不能因人而喜怒。
人站天地,就是這一刹那,不能因自己把天地弄亂!」
「人貴自如,否則難進步。」
「沒有解決不了的事,沒有過不了的崖。」
「人就是在最失敗的時候,也有一點轉機。
要好好培養,不要驚亂它。」
4
「人是磨練出來的,失敗是最重要的經驗,
失敗是學費。」
輔導 「同人心而出治道。
千萬不要挾帶方案。」
「取其間之為用。適中:恰到好處。」
三﹒天德(主/立本也) ※ 德:直心、覺知、心光、自明
「順天下之所同者,德也」
「以德為本」
「現在講德字,那是要人命的事。」
「神,妙萬物而為然,即明此心之妙。
有慾就有我,成德之人,必無慾,無所不在。」
「我祖父信丹,父母信佛,我只信心」 直心之德
「探正天端,則我德如天德。」
「何常師之有?自師其性也可以。」 自師其性,性智:天德、自明也
「性智比良知好。」
「欺人可,欺自己不可。」 《大學》「誠意,勿自欺。」自欺即欺神
「今天,包括死的、活的都失敗,因為都自欺。」
「人都是自毁。」 自欺始,自毁終。好自用,銳智成愚。
「亡國敗家,捨本逐末來的」
立本心,「自己必要開朗才行」
立大體,「漢以後的大偏差,重個人(儒)輕群體(法),落迂玄。」
(心神)
5
四﹒地道(體/立大也) ※ 道:自然、生命、整體脈絡、自化
「道,不能分的。」
「教育就是人力加於自然。很少成功,因背於自然。」
「絕對要腳踏實地。雖然成功慢,但有益。正做,雖然慢……巧取豪奪絕不行。」
「成緩敗速。看看這幾十年毁掉多少東西」
「許多事不要把它看得神秘,看得神祕就失去了它的意義。
不神秘就是常:人人必行之路,常道;
人人必知之理,常識。」
「一切,在不言之中,就有力量;在言中,就沒有力量」 自然無言
五﹒人義(位/立格也) ※ 義:當下、中用、義行、自得
德道即中道,依中行義;
義行即時行,主體當位而行
-─ 茂對時育,位育中和。
「時,禮以時為尚。」;「聖人也不能生時,時至而不失之。」 1.時
1.趨時 「小人趨時,君子貞固」
2.偕時 識時 「識時則識勢。」
應時 「時雨來了,誰都接受。」
「智必識時,行若時雨。」
3.乘時 先時 「《大學》之教也,時。識時而後用時、時行,最後行時。」
行時
「跟著跑,人家一變,你又落伍了。
不如正固,說不定,你還前進了。」
「我們那時是履冰時代,你們是騎虎時代。
時至而不失時,要先時,因時制宜都來不及。」
(常道)
(體當)
6
「人格要用一輩子。」 「必得要成就自己,最重要的是人格。」 2.立格有位
「家事、國事、天下事,就從切身做起,否則八十歲還是新開始。」
「我這一生就是做人,否則我早飛黃騰達。」
「讀書,第一個就是做人明理。」
「達理貴乎體悟,以身體力行而後能悟。」
「一到用事時,短處就出來了。」
「天地茫茫,前途未立, 3.復自道
舉世滔滔,在乎自己。」
「要認識自己。一個人不認識自己,絕沒有出息」
「瞭解自己,第一要義。」 自矜者不長,外顯者不可恃。
「唯精唯一,允執其中。完全操乎自己。得道心之微,超人心之危,全在自己。」
「人人有良知、人性,很少人盡其良知人性。」
良知,德也;人性,道也。盡性,義也。
「得主有常,否則迷一輩子,一生就沒了。」
悟主,德也;經常,道也。得己,通也。
「得己通人。」 立本有德,立大有道,德道中人,主體中用
「一個人過正常生活就是健康, 4.精神生活
精神生活比什麼都重要。」
「敬業敬事在敬己,
敬己,處處用智慧,先得自重。」
「生活要有興,有趣。」
「什麼叫做富貴,不求人就叫富貴。」
「有德無德,看他兒女。」
7
六﹒歷史的傳統文化 「一切事情,都有一必經之路,如五四運動,或經濟起飛。」
「自古遺下的帝王思想即落伍。」 1.高過帝王
「自禹德衰,私傳。」
「漢以後的註解,光在文字上逗圈,那套理論全派不上用場。」
「編四庫全書,寓焚於修。朝朝都焚書啊。」
「文化太可怕了,在中國是成功了,將來在世界還是一樣。 2.高過民族
金人雖強,至今什麼都沒了,大本立得住,就是文化把它勝過了。
我是金人,卻在教中國文化。」
「中國文化太豐富了。希望你們將來對國家民族有些貢獻, 3.一心無二
不是重傳統,而是重其智慧。」
「傳統文化,電很充足,就沒插上,插上就光照世界,你們總看得到。」
「為主者,要為老百姓立新命。這用外國道道或小康世的改良不行,
得要用大同世了(大同世,因其國以容天下。)要把營養放到大米飯中,
不能放到麵包中,我們的老百姓才接受。」
「立新:以常、通變、立新命。
皇帝出來,『通其變,使民不倦』」
「反者道之動。」 「別人的苦,壯了我們的志。」
負面是大潛能,面對則始轉正面。
「做什麼事,不要忘了比你低的。」
「『滷水點豆腐』── 以貴下賤,大得民也。」 4.同人大有
「當務之急:知機識時」
「我教給你們並非大家,老百姓能接受才是大家。」
「一個地方能發揚平民,則興。榮譽集於幾個人身上,則敗。」
「百姓日久見真章!」
8
「我們沒找到真正的穴道,找到的話一針見效,
它那個方是觸類旁通的。」
「民國不能言衰,只是大師不能成終。
心有餘,智不足,沒有摸著中心。只照葫畫瓢。」
「自己不努力,找不到自己的東西,
當然就跟著別人的叫。」
「民國不是沒落,而是新的一套沒被接受。
洋觀念與我們老百姓的脈絡接不上,任何事得有個脈絡。」
「小德川流,大德敦化。
道並行而不悖,萬物並育而不相害。舉舜,和同而化,向同來化。」
回到同中,對異尊重。
「讀易!下焉者也,卜一卦,那完了,
你的心就是易,不卜了。」
孔子也不占。第四台的怪力亂神,我們有責任,這屬做事。
「讀了易經找不到形而上了,一落兩儀都是形而下的。」
「通神明之德, 天德即心神自明,學明道;
類萬物之情。 地道即類通自然,見性情。
中國的文化,此前即長久發展了。」
「最有德的人,法天行事,所以不自以為有德」
「小知:專家都是怪脾氣,不能大受
大受:什麼氣都受,無所不能受。」
「知止,堯舜人物啊, 5.時義大哉
反之,只要一刹那,私心自用,就完了。」
七﹒毓門 光明磊落真性情,索隱行己愧門風
「我們的命運,也就是中國文化的命運,成功失敗在此一舉。」 1.文化
9
「真希望台灣真好,因為大家真好好努力,還能保存一點中國文化。」
「你們要是不行,中國又得等五十年,多,一百年。
中國不能再失敗,再失敗,誰都不叫你起來了。」
「我死不死不管啊,二十年之後,必要有人能接著講書。」
「我也不怕死,就是為子孫憂。」
「中國人的責任太重了!」 責任
「人生最重要的:負點責任,為子孫負點責任,否則豬都不如。」
「儒家真精神,不在留戀,在乎承啟,接著往下幹。」
「讀書貴乎得真精神。」 2.精神
「精神叫人俘虜了,那是中國最悲慘的。」
「你們能有幾個擺脫洋八股的?為什麼不寫自己的。」
「我不是不說啊,我也是從時髦轉回來了,兔子滿山跑,終究歸老窩,
不歸老窩,沒有不滅亡的。」
「中國東西得好好整理了,但得發大心願,碰二下的不行。
今後,摧毁中國文化的就是碰二下,然後摻和西方東西的人。」
「外來的沒什麼用,內在的要養,要培根」
別的地方老師也有說,要重視外文,好好研究新學,看怎麼用。
這裡是談主體、精神。內在的,指天賦的主體。
「古人經驗那麼少,立說那麼多,今天經驗那麼多,卻沒一點道道立出來,
── 頭腦太平板了,都是單行道,丁肇中還是一條單線的,如果
思想上、文化上出幾個人,那就不同了。我說這麼多,就是要同
學自己會用頭腦。」
「少中求多,務求能用;多,就塞住了。」 少則得,取精用宏。 3.用
10
「書是死的,能用才活。做事的沒有一個。
君子,無所不用其極,無入而不自得。
我教這活學,明天就能用。」
「中國的東西,是術。要活用,得有豐富的知識、高深的學問,
即今世之事實,否則術如何用出去。」
「經,常道也,非索隱行怪之小道也。 4.經權
稍微變一變,就是權。」
「變要從根本上變;要通,通其變」
「學術思想,隔一代就變了。
1. 堯舜一變 2. 禹一變(私天下)
3. 孔子大成立新 4. 秦漢又一變……」
「做一件事,像一潭水,動不當則混了,反不如靜中之澄。」
「我們不必歌功頌德,但亂鑿,這條船鑿一個洞就壞了。我就怕船漏水。」
「完全懂,就絲絲入扣。」 大處落墨,還絲絲入扣啊!
「人與人的維繋,就是情與義。」 5.友群
「能談知心話的朋友,就是真朋友。」
「真朋友是真知你。」
「知心要相處。」
「朋友必得通聲氣。」
「自己是否真能同舟共濟,是最大問題。」
「有幾個志同道合就夠了,實,必須推心置腹。」
「平穩,叫人看了有可親之感,就成功一半了。」
「人要方正,必定成功。」
11
八﹒一方水土一方人;千古人做千古事
立本立大一件事 「研究任何問題,要從活的去研究。」 1.成事
「很少人敢面對現實,研究學問。」
「有利於民生就是實學。」
「實學是自得的,父也無法傳子。
沒有實學不教書,做什麼都可以吃飯。」
「實學的學字,是知行合一的。」
成事 「讀書與行事,合則智,分則愚」
「要成就事業,心得像鐵一樣堅,像水一樣平。」
「你們要做一件事,得從根處著手。」
1. 智慧 「智周萬物, 「智不足,有恆,也成」
. 道濟天下。」
..2. 功夫 經驗 功夫低,用不上,功夫不夠
(行事) 「以為成了名,就不下工夫,不下工夫?
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讀書就是功夫,絕不止智慧。」
..3. 知識 真理 三合土,指智慧、功夫、真知
「我們就是相信真理,所以才有希望。」 2.真知
「年青人、中國人得講真理;不認識真理,如何領導別人。」
「還搞橫的關係、縱的關係,把持做什麼?人還有死呢!
稍微明白一點道理,必按真理做事。」
「古人不必我們當保鏢,但你離開他,
就不能吹牛── 他啊,面對真理而已。」
「一駡人氣勢就薄了」 3.駡人,說是非
「不跟人說是非。
把自己降到零度,才能看出是非。」 同塵出和光,和光見同塵
「不以己之長,評人之短。一句話傷人自尊,別人對你有惡感」
12
「雄才大略的人,必有容人大量。」 4.包容
「能容納別人的意見,才是大氣,否則只是小家碧玉。」
「能懂群力,就不錯了,懂得容,才能創業。」
「忍辱謂之擔當。」
「隨:己從人,則人從我,從我,則從善。」
「好狗不露齒,不自顯。何況攪舌?」
「往身上抺顏色,最笨的人。」
「有肉放飯裡吃,天爵自貴。」 德行自牧,尊卑天爵
※
「一個人不能靠祖宗吃飯,談背景丟臉。」
「送終方為子,就是那一口氣是大事。」 老師,我們接住了……
這裡所記,大多是老師講經典發露出來的文化觀,經典本身另有筆記。
老師的用字幾乎都是口語,但字的內涵與文句關係,跳脫一般傳統老套,有文
化正統的大義在,直接以天賦的「活的大生命」為對象,同時,兼顧人為的時代變
遷與回應,語意的跨距很大,所以說「智周萬物,道濟天下」,談來談去背景都是同
一件大事,整個天下就是話題。我們不能以割裂的觀點去思維,或以理性的概念去
套解,要用心體會、體悟。天人之際與古今之變,確是傳統大文章的兩個特質。
至於,針對人心的部分,尤多深入到二度的層次,即不只「心有覺」還「心用
覺」,不只凡心之常態習氣,心怎麼隱藏、曲解、認定(執著)、利用(工具化)等,
更讓人心驚、知恥、警惕,這是歷史的智慧。「子曰:可與共學,未可與適道,可
與適道,未可與立,可與立,未可與權。」《論語.子罕》這一章是孔子行道的感
受,應已響徹千古人文心。後面那首詩,以思念人嫌遠比喻嚮往道嫌難,孔子說:
「未之思也,夫何遠之有?」,直指達常道與通權變,也是並不遠人。真知在起行,
真行在明常。甘苦痛快事!
13
我不敢說聽記無誤,且分類、按語已是「接著講」的介入,願同門同學不吝指正!
隨著大家日益活絡的互動、學習,相信日後除了一本一本經典,會有更多核心議題
的整理,而我只是中生代的拋磚引玉。
句子加了按語,都以另體排出,以示區分負責。老師的話,直接、簡單、大氣,直扣
人心世道。當時只是有感,如今飽滿如燈,絕地通天,全在「復自道」;易經益卦說:
「有孚,惠我德」,老師做到了。整理時,感覺老師還在親切說話,沒有聲音的神會、
心領、感通。這是無言之教真精神。實學大事一口氣,老師我們接住了……
弟子 王鎮華 德道元年6月22日
一﹒人心
「人之視己如見其肺肝然。 1.思
每一個都鬼精靈,說不說而已。」
「有感動,就下筆; 2.言
要寫長文,不要寫短文。」
「你們跟人家說是非,你能做中流砥柱?」
「口耳之學,無用。」
「做壞事,還得說人話;越說人話,越壞啊」
「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即乾知大始。 不真知道,沒有不敗的。」 3.知
「人最大的毛病,就不肯深入。」 哀莫大於浮淺(船山)
「先聖要道,慮深方能通敏。」
「達,指能行工夫的達,非意思之達。」 4.行
「瞭解道理,最快就是行。」
「復性,對了;如何去蔽性之因? 年青人最大的毛病,原諒自己」 5.通病
2
「你們沒智慧不可能,就是不能節制自己。」
「始終不能發現自己的缺點,做起來就很難。」
「懂得自己缺什麼,就進步了」
「長處不知發揮,短處不知斷絕,庸人也。」
「一個人,必要要求自己,不能老原諒自己。
人,只有破釜沈舟,沒有回頭是岸。」
二﹒台面
「沒有文化,就是醜。」
「如何善用智慧?
你對現實體悟越深,智慧越高。」 現實背後或裡面,有真實
「事變愈繁,人求智的智慧愈高。」 1.變
「熟變則知變;熟了才能活用。」
「偶俗、好名,最害人生光陰。」 2.名與利
「名利之下,不低頭的很少。」 力與量
「年青人最大的毛病,就是迷信。」 迷信:多數路線就是對的
即偶俗。
「把愛什麼長在嘴上,說明了,就沒了。」
「養氣勢,存節操,今日第一事」 3.氣節
有氣節-不助惡-做壞事者,成獨夫
「母教:不求你有什麼偉勲,但求勿助人為惡。」
「國家是大家的,我真愛。」
「我不是中國人,偏要說自己是中國人。台灣稍不留神,就會成為少數民族。」
「時代變了,丟臉一也,因大本一也」 覺明,一心也;自然不自然,覺常,一體也
、
3
「大本都立不住,活著還有什麼意思!」
「人吃太多了,就沒有精神。」 4.慾望
「今天為什麼發呆,欲多才傻呆呆。
兩眼無神,不是沈溺物,就是沈溺欲。」
「情欲重者,必多疑。」
「嗜欲深者,天機淺。」
「今天不論唱什麼明堂,都是惑於慾。」
「要過情慾的人生,苦惱就太多了。」
「欲太重,絕不能成事。」
隱痛 「為了某一目的,失掉自己,是最痛苦的事。」 . 5.從內在隱痛超拔
「社會最可憐的人,自己欺騙自己的人。一投機,整個就翻了。」
「一句話,就是把自己糟踏了,還以為別人受騙了,
不要為了人家,隨隨便便出賣了人格。」
「人內心不舒服,比什麼都重要,越老越感覺到。」
超拔 「自己站得住,誰也不能把你怎麼樣,只怕自己站不住。」
「面對事實,不躲,就是人生真理。
自己主宰都沒了,還東忙西趕,中流砥柱就是這!
絕不能因人而喜怒。
人站天地,就是這一刹那,不能因自己把天地弄亂!」
「人貴自如,否則難進步。」
「沒有解決不了的事,沒有過不了的崖。」
「人就是在最失敗的時候,也有一點轉機。
要好好培養,不要驚亂它。」
4
「人是磨練出來的,失敗是最重要的經驗,
失敗是學費。」
輔導 「同人心而出治道。
千萬不要挾帶方案。」
「取其間之為用。適中:恰到好處。」
三﹒天德(主/立本也) ※ 德:直心、覺知、心光、自明
「順天下之所同者,德也」
「以德為本」
「現在講德字,那是要人命的事。」
「神,妙萬物而為然,即明此心之妙。
有慾就有我,成德之人,必無慾,無所不在。」
「我祖父信丹,父母信佛,我只信心」 直心之德
「探正天端,則我德如天德。」
「何常師之有?自師其性也可以。」 自師其性,性智:天德、自明也
「性智比良知好。」
「欺人可,欺自己不可。」 《大學》「誠意,勿自欺。」自欺即欺神
「今天,包括死的、活的都失敗,因為都自欺。」
「人都是自毁。」 自欺始,自毁終。好自用,銳智成愚。
「亡國敗家,捨本逐末來的」
立本心,「自己必要開朗才行」
立大體,「漢以後的大偏差,重個人(儒)輕群體(法),落迂玄。」
(心神)
5
四﹒地道(體/立大也) ※ 道:自然、生命、整體脈絡、自化
「道,不能分的。」
「教育就是人力加於自然。很少成功,因背於自然。」
「絕對要腳踏實地。雖然成功慢,但有益。正做,雖然慢……巧取豪奪絕不行。」
「成緩敗速。看看這幾十年毁掉多少東西」
「許多事不要把它看得神秘,看得神祕就失去了它的意義。
不神秘就是常:人人必行之路,常道;
人人必知之理,常識。」
「一切,在不言之中,就有力量;在言中,就沒有力量」 自然無言
五﹒人義(位/立格也) ※ 義:當下、中用、義行、自得
德道即中道,依中行義;
義行即時行,主體當位而行
-─ 茂對時育,位育中和。
「時,禮以時為尚。」;「聖人也不能生時,時至而不失之。」 1.時
1.趨時 「小人趨時,君子貞固」
2.偕時 識時 「識時則識勢。」
應時 「時雨來了,誰都接受。」
「智必識時,行若時雨。」
3.乘時 先時 「《大學》之教也,時。識時而後用時、時行,最後行時。」
行時
「跟著跑,人家一變,你又落伍了。
不如正固,說不定,你還前進了。」
「我們那時是履冰時代,你們是騎虎時代。
時至而不失時,要先時,因時制宜都來不及。」
(常道)
(體當)
6
「人格要用一輩子。」 「必得要成就自己,最重要的是人格。」 2.立格有位
「家事、國事、天下事,就從切身做起,否則八十歲還是新開始。」
「我這一生就是做人,否則我早飛黃騰達。」
「讀書,第一個就是做人明理。」
「達理貴乎體悟,以身體力行而後能悟。」
「一到用事時,短處就出來了。」
「天地茫茫,前途未立, 3.復自道
舉世滔滔,在乎自己。」
「要認識自己。一個人不認識自己,絕沒有出息」
「瞭解自己,第一要義。」 自矜者不長,外顯者不可恃。
「唯精唯一,允執其中。完全操乎自己。得道心之微,超人心之危,全在自己。」
「人人有良知、人性,很少人盡其良知人性。」
良知,德也;人性,道也。盡性,義也。
「得主有常,否則迷一輩子,一生就沒了。」
悟主,德也;經常,道也。得己,通也。
「得己通人。」 立本有德,立大有道,德道中人,主體中用
「一個人過正常生活就是健康, 4.精神生活
精神生活比什麼都重要。」
「敬業敬事在敬己,
敬己,處處用智慧,先得自重。」
「生活要有興,有趣。」
「什麼叫做富貴,不求人就叫富貴。」
「有德無德,看他兒女。」
7
六﹒歷史的傳統文化 「一切事情,都有一必經之路,如五四運動,或經濟起飛。」
「自古遺下的帝王思想即落伍。」 1.高過帝王
「自禹德衰,私傳。」
「漢以後的註解,光在文字上逗圈,那套理論全派不上用場。」
「編四庫全書,寓焚於修。朝朝都焚書啊。」
「文化太可怕了,在中國是成功了,將來在世界還是一樣。 2.高過民族
金人雖強,至今什麼都沒了,大本立得住,就是文化把它勝過了。
我是金人,卻在教中國文化。」
「中國文化太豐富了。希望你們將來對國家民族有些貢獻, 3.一心無二
不是重傳統,而是重其智慧。」
「傳統文化,電很充足,就沒插上,插上就光照世界,你們總看得到。」
「為主者,要為老百姓立新命。這用外國道道或小康世的改良不行,
得要用大同世了(大同世,因其國以容天下。)要把營養放到大米飯中,
不能放到麵包中,我們的老百姓才接受。」
「立新:以常、通變、立新命。
皇帝出來,『通其變,使民不倦』」
「反者道之動。」 「別人的苦,壯了我們的志。」
負面是大潛能,面對則始轉正面。
「做什麼事,不要忘了比你低的。」
「『滷水點豆腐』── 以貴下賤,大得民也。」 4.同人大有
「當務之急:知機識時」
「我教給你們並非大家,老百姓能接受才是大家。」
「一個地方能發揚平民,則興。榮譽集於幾個人身上,則敗。」
「百姓日久見真章!」
8
「我們沒找到真正的穴道,找到的話一針見效,
它那個方是觸類旁通的。」
「民國不能言衰,只是大師不能成終。
心有餘,智不足,沒有摸著中心。只照葫畫瓢。」
「自己不努力,找不到自己的東西,
當然就跟著別人的叫。」
「民國不是沒落,而是新的一套沒被接受。
洋觀念與我們老百姓的脈絡接不上,任何事得有個脈絡。」
「小德川流,大德敦化。
道並行而不悖,萬物並育而不相害。舉舜,和同而化,向同來化。」
回到同中,對異尊重。
「讀易!下焉者也,卜一卦,那完了,
你的心就是易,不卜了。」
孔子也不占。第四台的怪力亂神,我們有責任,這屬做事。
「讀了易經找不到形而上了,一落兩儀都是形而下的。」
「通神明之德, 天德即心神自明,學明道;
類萬物之情。 地道即類通自然,見性情。
中國的文化,此前即長久發展了。」
「最有德的人,法天行事,所以不自以為有德」
「小知:專家都是怪脾氣,不能大受
大受:什麼氣都受,無所不能受。」
「知止,堯舜人物啊, 5.時義大哉
反之,只要一刹那,私心自用,就完了。」
七﹒毓門 光明磊落真性情,索隱行己愧門風
「我們的命運,也就是中國文化的命運,成功失敗在此一舉。」 1.文化
9
「真希望台灣真好,因為大家真好好努力,還能保存一點中國文化。」
「你們要是不行,中國又得等五十年,多,一百年。
中國不能再失敗,再失敗,誰都不叫你起來了。」
「我死不死不管啊,二十年之後,必要有人能接著講書。」
「我也不怕死,就是為子孫憂。」
「中國人的責任太重了!」 責任
「人生最重要的:負點責任,為子孫負點責任,否則豬都不如。」
「儒家真精神,不在留戀,在乎承啟,接著往下幹。」
「讀書貴乎得真精神。」 2.精神
「精神叫人俘虜了,那是中國最悲慘的。」
「你們能有幾個擺脫洋八股的?為什麼不寫自己的。」
「我不是不說啊,我也是從時髦轉回來了,兔子滿山跑,終究歸老窩,
不歸老窩,沒有不滅亡的。」
「中國東西得好好整理了,但得發大心願,碰二下的不行。
今後,摧毁中國文化的就是碰二下,然後摻和西方東西的人。」
「外來的沒什麼用,內在的要養,要培根」
別的地方老師也有說,要重視外文,好好研究新學,看怎麼用。
這裡是談主體、精神。內在的,指天賦的主體。
「古人經驗那麼少,立說那麼多,今天經驗那麼多,卻沒一點道道立出來,
── 頭腦太平板了,都是單行道,丁肇中還是一條單線的,如果
思想上、文化上出幾個人,那就不同了。我說這麼多,就是要同
學自己會用頭腦。」
「少中求多,務求能用;多,就塞住了。」 少則得,取精用宏。 3.用
10
「書是死的,能用才活。做事的沒有一個。
君子,無所不用其極,無入而不自得。
我教這活學,明天就能用。」
「中國的東西,是術。要活用,得有豐富的知識、高深的學問,
即今世之事實,否則術如何用出去。」
「經,常道也,非索隱行怪之小道也。 4.經權
稍微變一變,就是權。」
「變要從根本上變;要通,通其變」
「學術思想,隔一代就變了。
1. 堯舜一變 2. 禹一變(私天下)
3. 孔子大成立新 4. 秦漢又一變……」
「做一件事,像一潭水,動不當則混了,反不如靜中之澄。」
「我們不必歌功頌德,但亂鑿,這條船鑿一個洞就壞了。我就怕船漏水。」
「完全懂,就絲絲入扣。」 大處落墨,還絲絲入扣啊!
「人與人的維繋,就是情與義。」 5.友群
「能談知心話的朋友,就是真朋友。」
「真朋友是真知你。」
「知心要相處。」
「朋友必得通聲氣。」
「自己是否真能同舟共濟,是最大問題。」
「有幾個志同道合就夠了,實,必須推心置腹。」
「平穩,叫人看了有可親之感,就成功一半了。」
「人要方正,必定成功。」
11
八﹒一方水土一方人;千古人做千古事
立本立大一件事 「研究任何問題,要從活的去研究。」 1.成事
「很少人敢面對現實,研究學問。」
「有利於民生就是實學。」
「實學是自得的,父也無法傳子。
沒有實學不教書,做什麼都可以吃飯。」
「實學的學字,是知行合一的。」
成事 「讀書與行事,合則智,分則愚」
「要成就事業,心得像鐵一樣堅,像水一樣平。」
「你們要做一件事,得從根處著手。」
1. 智慧 「智周萬物, 「智不足,有恆,也成」
. 道濟天下。」
..2. 功夫 經驗 功夫低,用不上,功夫不夠
(行事) 「以為成了名,就不下工夫,不下工夫?
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讀書就是功夫,絕不止智慧。」
..3. 知識 真理 三合土,指智慧、功夫、真知
「我們就是相信真理,所以才有希望。」 2.真知
「年青人、中國人得講真理;不認識真理,如何領導別人。」
「還搞橫的關係、縱的關係,把持做什麼?人還有死呢!
稍微明白一點道理,必按真理做事。」
「古人不必我們當保鏢,但你離開他,
就不能吹牛── 他啊,面對真理而已。」
「一駡人氣勢就薄了」 3.駡人,說是非
「不跟人說是非。
把自己降到零度,才能看出是非。」 同塵出和光,和光見同塵
「不以己之長,評人之短。一句話傷人自尊,別人對你有惡感」
12
「雄才大略的人,必有容人大量。」 4.包容
「能容納別人的意見,才是大氣,否則只是小家碧玉。」
「能懂群力,就不錯了,懂得容,才能創業。」
「忍辱謂之擔當。」
「隨:己從人,則人從我,從我,則從善。」
「好狗不露齒,不自顯。何況攪舌?」
「往身上抺顏色,最笨的人。」
「有肉放飯裡吃,天爵自貴。」 德行自牧,尊卑天爵
※
「一個人不能靠祖宗吃飯,談背景丟臉。」
「送終方為子,就是那一口氣是大事。」 老師,我們接住了……
這裡所記,大多是老師講經典發露出來的文化觀,經典本身另有筆記。
老師的用字幾乎都是口語,但字的內涵與文句關係,跳脫一般傳統老套,有文
化正統的大義在,直接以天賦的「活的大生命」為對象,同時,兼顧人為的時代變
遷與回應,語意的跨距很大,所以說「智周萬物,道濟天下」,談來談去背景都是同
一件大事,整個天下就是話題。我們不能以割裂的觀點去思維,或以理性的概念去
套解,要用心體會、體悟。天人之際與古今之變,確是傳統大文章的兩個特質。
至於,針對人心的部分,尤多深入到二度的層次,即不只「心有覺」還「心用
覺」,不只凡心之常態習氣,心怎麼隱藏、曲解、認定(執著)、利用(工具化)等,
更讓人心驚、知恥、警惕,這是歷史的智慧。「子曰:可與共學,未可與適道,可
與適道,未可與立,可與立,未可與權。」《論語.子罕》這一章是孔子行道的感
受,應已響徹千古人文心。後面那首詩,以思念人嫌遠比喻嚮往道嫌難,孔子說:
「未之思也,夫何遠之有?」,直指達常道與通權變,也是並不遠人。真知在起行,
真行在明常。甘苦痛快事!
13
我不敢說聽記無誤,且分類、按語已是「接著講」的介入,願同門同學不吝指正!
隨著大家日益活絡的互動、學習,相信日後除了一本一本經典,會有更多核心議題
的整理,而我只是中生代的拋磚引玉。
其猶龍邪?――悼毓老師 林義正
今年三月二十日清晨毓老師走了,以一百零六歲高齡安然遽化,這些日子來讓我泛起數不盡的哀思,往事歷歷在目。
回顧自己也即將自台大退休,而這個的年紀正是毓老師開始民間講學之始,自此不斷四十餘年,光憑這一點,就讓人敬仰不已。老師是如何辦到的?直覺上老師有一股傳道的熱誠,對後學有高度的期望,凡來受教的學生,很難不油然興起「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念頭。
記得老師於一九六七年十月應中國文化學院張董事長其昀先生之聘到哲學系授課,初次上課,看到老師身著短衫,左臂墨絰端坐,精神抖擻著開講《論語》:「子曰學而時習之」,破題就提撕「時」字是孔子的精華,花了不少時間,這章我高中時曾讀過,但從來就沒有感受到如此神奇與震撼!不久,老師也當上一年的哲學系主任,這時整個系不論大一到大四的同學,只要老師開什麼課都可聚集一堂聽講,同學們受到鼓勵,學習氣氛空前熱烈,彼此情感毫無隔閡。時值第二屆學長畢業,老師都贈送親題墨寶「時乘六龍以御天,乃利貞」,真讓我羡慕不已。在大三、大四時修過老師所開的「陸王哲學」、「學庸研究」、「易經研究」的課,受到啟發,三年後有幸考上台大哲研所,再度到四維路成功新村中的黌舍聽課,哲研所畢業後,面臨到救國團服務或在大學當助教的去路來請教老師,老師說:「你是老實人,不宜到政界,更何況救國團是民間團體!」就這麼一句話,指引了我近四十年的教研之路。自知非從政之才,稟承師訓,戮力為學,先後完成《孔子學說探微》、《孔學鈎沈》、《春秋公羊傳倫理思維與特質》、《周易春秋的詮釋原理與應用》,若說有何學術上的些微貢獻也該歸功老師昔日親授「以經解經,慮深通敏」的治學方法。
記得老師在文化學院授課之時提到要撰《八經貫微》,後來說有意要編一部《今文經學集成》,同時附上一長篇敘說一生的經歷,因為他本身就是一部現代史。我最關心老師所要寫的書寫了沒有,早年拜謁老師也常提起這件事,後來老師上課都有錄音,由學生整理,自己再進行修改,應該存有不少稿件,可是有一回老師跟我談起,他用一把火把它給燒了,我深為老師不留下著作感到不解。
老師的經說是採取今文經學的路數,非常佩服熊十力先生,早年就以《讀經示要》當教材,連後來在天德黌舍講座背後就懸掛著熊先生的浮雕像。講《四書》的時候偶而也會提到《公羊春秋》「張三世」、「大一統」、「大居正」的微言大義;講《易經》的時候常提到「唯變所適」,歸結都在「經世致用」,反對風花雪月的不急之務。這些在早年是聽不懂的,沒有後來深入其中,那能心知其意。老師的一生就是一部歷盡滄桑的現代史,老師所講的內容幾乎交織著前清皇族的家學、立身與行事,對時勢的評論,對臺灣人的掛懷,在在顯示所傳授的是帝王之學!老師七十一歲時自稱「仁匃遯者」,為恭祝太師母九十晉一千秋,遵母命「刊經籍、廣聖學、興治藝」,印慈恩本《易經來註圖解》(天德黌舍點校本)作為講學用書,終身服膺「道」學,是不世出的隱儒,其精神可用孔子贊老子辭:「其猶龍邪?」來形容亦不為過。
如今老師已經走了,親自聆聽受教的機會已經不再了,凡受教過的學生能否將老師的學思傳下去,完成老師未竟之志?孔子之逝也有《論語》,程朱之講也有《語錄》,毓師之學能無語錄可乎?學生膽敢遍尋上課筆記,編語錄,述老師早年講學精語,不求其全,但望有後續者。
林義正拜撰於二O一一年四月九日
回顧自己也即將自台大退休,而這個的年紀正是毓老師開始民間講學之始,自此不斷四十餘年,光憑這一點,就讓人敬仰不已。老師是如何辦到的?直覺上老師有一股傳道的熱誠,對後學有高度的期望,凡來受教的學生,很難不油然興起「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念頭。
記得老師於一九六七年十月應中國文化學院張董事長其昀先生之聘到哲學系授課,初次上課,看到老師身著短衫,左臂墨絰端坐,精神抖擻著開講《論語》:「子曰學而時習之」,破題就提撕「時」字是孔子的精華,花了不少時間,這章我高中時曾讀過,但從來就沒有感受到如此神奇與震撼!不久,老師也當上一年的哲學系主任,這時整個系不論大一到大四的同學,只要老師開什麼課都可聚集一堂聽講,同學們受到鼓勵,學習氣氛空前熱烈,彼此情感毫無隔閡。時值第二屆學長畢業,老師都贈送親題墨寶「時乘六龍以御天,乃利貞」,真讓我羡慕不已。在大三、大四時修過老師所開的「陸王哲學」、「學庸研究」、「易經研究」的課,受到啟發,三年後有幸考上台大哲研所,再度到四維路成功新村中的黌舍聽課,哲研所畢業後,面臨到救國團服務或在大學當助教的去路來請教老師,老師說:「你是老實人,不宜到政界,更何況救國團是民間團體!」就這麼一句話,指引了我近四十年的教研之路。自知非從政之才,稟承師訓,戮力為學,先後完成《孔子學說探微》、《孔學鈎沈》、《春秋公羊傳倫理思維與特質》、《周易春秋的詮釋原理與應用》,若說有何學術上的些微貢獻也該歸功老師昔日親授「以經解經,慮深通敏」的治學方法。
記得老師在文化學院授課之時提到要撰《八經貫微》,後來說有意要編一部《今文經學集成》,同時附上一長篇敘說一生的經歷,因為他本身就是一部現代史。我最關心老師所要寫的書寫了沒有,早年拜謁老師也常提起這件事,後來老師上課都有錄音,由學生整理,自己再進行修改,應該存有不少稿件,可是有一回老師跟我談起,他用一把火把它給燒了,我深為老師不留下著作感到不解。
老師的經說是採取今文經學的路數,非常佩服熊十力先生,早年就以《讀經示要》當教材,連後來在天德黌舍講座背後就懸掛著熊先生的浮雕像。講《四書》的時候偶而也會提到《公羊春秋》「張三世」、「大一統」、「大居正」的微言大義;講《易經》的時候常提到「唯變所適」,歸結都在「經世致用」,反對風花雪月的不急之務。這些在早年是聽不懂的,沒有後來深入其中,那能心知其意。老師的一生就是一部歷盡滄桑的現代史,老師所講的內容幾乎交織著前清皇族的家學、立身與行事,對時勢的評論,對臺灣人的掛懷,在在顯示所傳授的是帝王之學!老師七十一歲時自稱「仁匃遯者」,為恭祝太師母九十晉一千秋,遵母命「刊經籍、廣聖學、興治藝」,印慈恩本《易經來註圖解》(天德黌舍點校本)作為講學用書,終身服膺「道」學,是不世出的隱儒,其精神可用孔子贊老子辭:「其猶龍邪?」來形容亦不為過。
如今老師已經走了,親自聆聽受教的機會已經不再了,凡受教過的學生能否將老師的學思傳下去,完成老師未竟之志?孔子之逝也有《論語》,程朱之講也有《語錄》,毓師之學能無語錄可乎?學生膽敢遍尋上課筆記,編語錄,述老師早年講學精語,不求其全,但望有後續者。
林義正拜撰於二O一一年四月九日
心塑巨碑 永懷毓老 周義雄
二0一一 民國一百年三月廿日上午,驚聞毓老師辭世。四月十日下午在台北參加子毓子的喪禮,在悲戚淚眼中,瞻仰遺容,不久火化,傍晚小哥張景興捧出骨灰罐,外裹素雅的白布,安放於殯儀館的供桌上,我合十禮拜鞠躬,注視良久。心想,一代夏學宗師,前清遺老,四十二歲單身來台灣,至今一百晉六高壽辭世。從一九四七年到二0一一年,完整六十四年,風儀在台,而今架返西天靈山,門生弟子滴不盡傷心淚。矇矓中,活現四十五年前一段奇緣的画面。
一九六七 民國五十六年暑假,因楊英風老師受託製作陽明山中山樓泮池牆面琉璃浮雕工程。我隨從前往製作工地,當時全台最大的琉璃瓦作坊在台北市松山區,有光線明亮的寬濶廠棚,方便塑製泥坏。進大門後,轉入蔡老闆家中客廳,圓臉的主人滿面笑容,長得像一尊彌勒,由英師引見座中另一位上賓——禮親王十一世,愛新覺羅毓鋆,尊稱王爺。
當時王爺身穿杏黃色上衣,黑色寬濶長褲,手搖一把羽扇,足登黑色步履,一派輕鬆談笑風生,有如古画中的高人雅士出現眼前。但見白潤的臉上五官明顯,兩道濃眉,雙目如星輝,烱烱有神,頭髮及短髭修剪整齊,海下鬚長約七寸,烏黑而有光澤。英師引我同席敬陪末座茶敘。言談中滿口京片子,聲調悅耳動聽,中氣十足,有望之儼然,即之也溫的氣象,引為平生奇遇。
在松山連續工作幾日後,又見王爺來,他主動向英師提議要教我讀古書,得英師即時鼓勵而拜入師門。那日步行到慈祐宮附近,基隆河邊的小渡頭,有一艘木船,老師給了艄公幾個銅錢,二人渡河到對岸,上了岸是一片竹林的洲尾村,有一條彎曲的小徑通往竹林深處的幾戶人家。眼前兩戶紅磚樓,老師租了一戶,進門叫一聲「小弟」,只見小哥下樓,老師介紹了義子張景興與我相見。那時小哥才十六、七歲,來自嘉義,初中畢業準備在台北考高中。而我年僅廿四歲,已在省立清水中學專任美術教師一年,老師坐定之後,問了我的家庭背景,鼓勵我到台北來。當時老師於文化大學哲學系研究所授課,建議我插班讀哲學。但我身為長子,公立中學教師的薪水足以肩負一家生計,不敢輕言辭職離鄉。閒談中,老師拿了一支精緻的小煙桿,長約一尺半,打開小巧的煙盒,填了煙草點上,慢悠悠的吞雲吐霧。在光線稍暗的一樓,淡淡的白煙往上飄渺,好似雕塑的神仙画面。我環顧室內擺設,朝南一座台灣古式的暗紅木床,配上杏黃的簾子,中分兩束鈎在雙柱旁,床前墊腳的暗紅木台,局部嵌瓷。床柱掛一付對聯,陰刻填墨采,行書「不欲即仙骨」、「無情乃佛心」。當時心想,大概是單身旅台,以「不欲」、「無情」來克己自律。
二樓光線明亮寬濶,有兩張單人床,一張書桌,面北的窗外是麥帥公路,遠山近樹加上水平的電線。這是小哥讀書休息之所,當晚留宿老師家。
翌日,老師給我一個號「渺痕」,說藝術家要留痕迹於作品中,其最高境界是渺渺無痕,不露人為之迹,方為上品。當時年青,直覺像是方外人,也像老師的自況,所以一直不敢啟用。接著說中國的學問,分義理、考據、辭章。義理是哲學,考據是史學,辭章則是文學。想成為藝術家要先讀書以充實內涵,可從辭章入手。老師要我買一本屈萬里著的《詩經釋義》回去好好背誦。
回清水後,從國風二南,抄詩背誦,因生字太多,查字典花了很多時間,當時清水中學有一位榮芝芬芬老師,是我初中時的國文老師,也是旗人,從北平播遷來中部的清水鎮,她每週教我朗讀一小時,體會詩經音韻之美,連續好幾年。我從國風讀到小雅,「頌」還沒讀就停了。毓老師在我抄詩背讀風、雅之後,又要我抄寫西山逸士-溥儒輯的《四書經義集證》論語廿篇,初窺以經證經的神妙。用群經旁證論語章句,豐富而貫通,作為日後課讀四書的預習。
自從拜師之後,那年暑假有空來台北即謁師門,由於我對人物的形象直覺敏銳,主動提議為老師塑像,獲得欣然同意,即一同到松山蔡老闆家,提回一包溼度調勻的塑泥回來。二樓空間寬濶,南窗明亮,陸續添置雕塑轉盤,我即釘木架塑泥。老師親自當模特兒,當時與小哥三人在樓上談天,邊塑邊聽,聽了很多有趣的故事。有一次,老師問我:「看過紅樓夢?」我說:「中學時就看過了。」師說:「那是寫我們禮王府的事」,何以證明呢?老師說:「賈母是賈代善之妻,賈政是其次子,而賈寶玉又是賈政的次子。避諱長子。賈就是假的。代善是以禮讓天下給皇太極,故封為禮親王,世襲迄今已歷十一世。」閒時也看了很多字画、古玉,皆為稀世之珍。塑像逐漸成形,表情與鬚眉相應,衣紋則採饕餮文樣裝飾。平時用塑膠布包著,有空再來加工,揣摩神韻,到翌年才翻成石膏像,用油画顏料加彩。此作是一九六七~六八年之間的毓老師,正當六十晉一的形象,也是我廿四~五歲的人物作品,後來一直擺設於天德黌舍的講堂中。
一九七一 民國六十年,我奉清水中學之命,到台北的台灣師範大學修習教育學分,以便取得高中美術教師證書。此時,毓老師遷居台北市四維路講學,前有荷花池,旁有林安泰古厝。窗明几淨的室內可容數十名學生,我有幸躬逢其盛,與學界菁英、青年學子同窗課讀四書。「長白又一村」是遜國花甲祭之後的宏願,承載「以夏學奧質,尋拯世真文」的志業。相對於大陸的文化大革命,子毓子一肩扛起傳承夏學的大業。時人稱「毓老」,學生稱「毓子」或「子毓子」。有時板書前人所未發的新見解,我們即在筆記寫「子毓子曰」,以示尊崇。
一九七三 民國六十二年,文霽老師介紹我到台北來,在專科學校建築科任教,聘為專任講師,從清水遷居永和市。暇時得以全年聽老師講學,直到一九八一年止。攻讀九經:學、庸、論、孟、大易、春秋、禮記、尚書以及詩經。子書有:孫子、管仲、韓非子、商君書、墨子、荀子、老子。外加春秋繁露、史記、資治通鑑、唐宋名文、人物志、冰鑑七篇等。略窺夏學門牆。
初到台北,課餘總在老師跟前幫忙,做些小事。有時天氣晴朗的假日,常隨師到郊外遊賞。記得一九七四年春三月,隨從毓老師到新店碧潭,渡船到對面山上的海會寺遊賞風景。那日遊客稀少,老師穿戴講究,興致高昂,身穿長袍、馬褂外加斗篷,頂戴圓帽,手持竹杖,足登布履,健步於山水林泉中,頗多感觸,嘗言:「何處青山埋忠骨」。有時佇立遠眺山川,隱約顯出王者氣象,當時隨手拍下十幾張黑白照片,保存迄今。無意中記錄毓老師六十多歲的行誼丰采。這也是平生第一次親眼目睹斗篷的形制與氣派。從前只在影像中見過總統蔣介石穿過斗篷,而今真人身穿斗篷,昂首濶步於山林間,實為首次的視覺經驗。遙想滿洲國時期,子毓子曾訓練兩百萬兵,志在復國,然二次世界大戰終了,倉惶逃難,躲在廟中落髮變裝成和尚,度過一劫的景象。而後,國民政府解散偽軍的場景對比中共接收改為四野的畫面。這些故事經老師親口敘述歷歷如畫。
卅多年後,重讀這些照片的身影,體會毓老歷經遜位、復國、亡國、辭廟的滄桑。其孤寂況味,有如隋末唐初,風塵三俠中的虬髯客,將一切資源、人力、財富拱手讓給李世民的故事,然後一人遁入海之東南方的歷史重演。
一九七四 民國六十三年,奉師命塑造「天德黌舍」浮雕匾額。當時我仿北京故宮九龍壁的琉璃浮雕,中間二龍戲珠,左右加二,共六龍,姿態各不相同,塑於底層。何以用六龍,就是易經乾掛的六爻,也是人生的六個時位。勉人要「時乘六龍以御天」。底層完工後,再塑「天德黌舍」行書四字於六龍上,我集王羲之字體,作成浮雕字,揣摩其神韻,勉力塑成。外加浮雕花紋邊框,整體高低勻稱,主次分明,光影效果鮮明。老師看了泥模非常高興,翻成玻璃纖維加彩高懸講堂中迄今。
一九七五 民國六十四年夏,毓老師自號仁匃遯者,籌劃印一部書《易經來註圖解》,親自用鋼筆點了這本易經,命我用橡皮章的作法,做了一套橡皮章標點符號,我逐一沾墨印上,再用白粉塗去原先的鋼筆符號。這斷句的工夫歷時四個月,逐句標點全本易經上下冊,並校正原來六十四卦圖象符號的錯誤。用心設計了五蝠鑲金框,中間雙龍戲珠的大紅封面。蝴蝶頁也是六龍,姿態不同,加框,套色彩印,中庸章句用六龍框,當時皆用針筆上墨線的黑白稿製版,圖案的設計與色彩計畫全是我的完稿。全書上、下兩冊,完工後,毓老師另加一頁於書名頁前,用灑金宣紙加六龍框,上書
仁匃遯者 行年七十有一恭上
慈親九秩晉一千秋
遵母命刊經籍廣聖學興治藝
丙辰正月 既望之吉
一九七六 民國六十五年 春 正月,正式出版定名慈恩本《易經來註圖解》上、下二冊。此為毓老師為太福晉九十大壽的賀禮。是為天德黌舍學子,當時上易經的第一本入門書。我從六十四卦符號上墨校正,全書標點,美術設計,到跑印刷廠裝訂成書,前後七個月,於陰曆年前完工。這是上易經前的預習,此後在聽課時,很容易理解老師講授的深義及弦外之音。
這一年是子毓子滿七十歲的大壽,想起我十年前為老師塑的胸像,在現今已自覺有所不足。經過十年景從、聽課、做事的學習中,體會老師誠於中、形於外的儒者形象。當老師意在言外的氛圍中,我提議另塑一尊全身座像,當時欣然同意,擇日前來拍照片,以免當模特兒太累。
新春天氣晴朗,天德黌舍高懸篆書百壽圖,毓老師盛裝坐在鋪杏黃色軟墊座的藤椅上,讓我從各角度拍照,拍了十幾張彩色照片,又拍了廿幾張黑白照片。那日老師興致高,頭髮修得好整齊,鬍鬚梳理飄逸自然,呼應兩道濃眉,眼神足以洞穿世情,氣派非凡,真是王者氣象。換了幾套服色,顏色不同則手持的配件也不相同,有線裝書,各色扇子或玉如意。每次穿好長袍、馬褂,還要將兩三層的袖口上半部捲起,說這叫「龍抬頭」。還要我看老師的後腦特別平,這是滿洲人的特徵。這些照片是毓老師最經典的画面,我也有幸陪侍座旁拍了一張合照。
照片洗好之後,就開始画素描草圖,經老師過目認可之後決定尺寸大小。即開始工作,從木架、台座到堆上油土,逐步施工。全心全力工作了四個月,大致成形,然後經常觀摩照片神情,聽課時仔細欣賞講學丰采神韻,點滴整修。因為是油土,不用淋水保濕,也不用塑膠包著。天天擺在客廳,前後修了三年,之後搬家又塑了兩年。坐椅形制,採清宮式樣椅背及左右靠也塑好了,只等翻模即可組裝。
此作到了一九八一 民國七十年,觀者皆曰:「形神兼備」,文霽老師看了,稱讚為神品。我自己也感覺謝赫六法所謂經營位置,骨法用筆,傳移摹寫等過程,逐步用心而達「氣韻生動」。那「靜中動」的氣勢,好像胸懷百萬雄兵,氣象萬千。我拍了幾張塑好的黑白照片,呈報師門,毓老師看了只說了一句:「倒像個無冕王」,以示嘉許。十五年師從毓老,儒者匡時濟世的襟懷,活現當下的泥塑中,頗為得意。
一九七九 民國六十八年,毓老師想起造一座羲皇廟,奉祀伏羲氏,以為講學的書院,要我仿北方建築式樣,画一幅透視圖。當時我在建築科教基本設計、模型製作、素描、水彩等課程,對建築有些心得。於是從平面規劃起,先定主殿廳堂,中軸方向,依次前殿、後殿、左右廂房,鐘鼓樓、神道、華表、牌樓、雕刻、泮池等。為此,特別參考聯經出版的限量彩印宋代線裝書《李明仲營造法式》一涵八冊,園林則以明代計無否所著《園治》叠山、理水之要旨,設計了山水花木的造景。圖成後呈毓老師法眼過目,並在每座建築命名,庭園另加千歲柏、萬年松。這一件巨幅透視圖是鉛筆素描,画在描圖紙上的立體透視圖,全長一八0公分,高八十四公分。保存迄今,因土地一直沒有著落,而束諸高閣。
一九八0 民國六十九年,毓老師成立夏學社,並設夏學社出版事業有限公司,以小哥張景興為發行人,出版第一套書《御批歷代通鑑輯覽》全套七冊,整個印務交給我,依照慈恩本易經未註圖解的風格印製。因版式依舊,也有經驗,兩個月就出版完成。此書從太昊伏羲氏,始画八卦起,到清朝順治十八年止的編年史,將所有重要的歷史事件縮為精華版,上有康熙大帝的眉批,作為課外必讀之書,是大德黌舍同門的史學教材。
一九八二 民國七十一年以後,因家逢巨變,倉惶搬家,經歷三遷安定之後,回來頂樓小倉庫搬遷那尊心塑的雕像,才知早已被清除乾淨,連同早期画作、雜物,全不見蹤影。這晴天霹靂,白畫成昏,有如唐代僧辯才失了蘭亭序,萬念俱灰,身同槁木。從此無顏回見毓老,光陰飛逝如夢,一晃至今已歷卅年。
二0一一 民國一百年春,三月十日左右,一夜在一間空曠的大屋內,一位身形清瘦,身穿杏黃色長袍的長者站在黑石地板上,趨前一望,仰之彌高,如雕塑般的毓老師現在眼前,趕緊行禮,老師注視這近師情怯的我,說了一句話:「你對中華文化有貢獻」。醒來坐起,原是南柯一夢,當時的凌晨三點多鐘,心想這是期許的話。回想一九六七年夏到一九八一年冬前後十五年,正是毓老師六十一歲到七十五歲之間,而我是廿四歲到三十八歲之青年時期,受教嚴師春風化雨十五寒暑,也是奇緣。過了十天,三月廿日晚上,有兩位同門師兄弟來電話說:「毓老師今早已歸天了」享壽一百晉六歲。這時恍然大悟,原來是老師臨歸道山前,不忘靈通點化,來勉勵我這卅年不敢謁師的學生。
回憶卅年前老師講學的廳堂上。有一幅太老師康有為題贈老王爺的榜書「詠豳軒」,其用意是希望毓老師的父親禮親王十世誠厚,字子良,師法周公相成王,來輔佐光緒帝的戊戌變法維新。詩經的豳風,原是讚美周公東征之詩,毓老師一直高懸黌舍講堂中,紀念百日維新。也是繼志述事。
而今毓老師,自以一人之力,傳承中夏的道統,歷時六十四載,而鞠躬盡瘁於斯土斯民,有如易經六十四卦,走過吉凶悔吝,作育台海學子二萬餘人。壯哉其行,其行有如史記列傳第一,伯夷、叔齊,義不食周粟,採薇而食,老師不賣祖產,不受外援,僅靠講學的朿脩自奉,播下了中華文化精華的火種,薪傳後人。
在天德黌舍同門淚眼肅穆送終之際,回想老師每次講到子曰:「文王既歿,文不在茲乎!」都會用右手輕扣一下書桌,好像是暗示,「孔子既歿,文不茲乎!」如今,「子毓子既歿,文不在天德黌舍的同門身上乎!」
門生 周義雄敬輓於百日追思
二0一一 民國一百年六月夏曆辛卯夏至
(編輯:李協展 校對:林書任)
一九六七 民國五十六年暑假,因楊英風老師受託製作陽明山中山樓泮池牆面琉璃浮雕工程。我隨從前往製作工地,當時全台最大的琉璃瓦作坊在台北市松山區,有光線明亮的寬濶廠棚,方便塑製泥坏。進大門後,轉入蔡老闆家中客廳,圓臉的主人滿面笑容,長得像一尊彌勒,由英師引見座中另一位上賓——禮親王十一世,愛新覺羅毓鋆,尊稱王爺。
當時王爺身穿杏黃色上衣,黑色寬濶長褲,手搖一把羽扇,足登黑色步履,一派輕鬆談笑風生,有如古画中的高人雅士出現眼前。但見白潤的臉上五官明顯,兩道濃眉,雙目如星輝,烱烱有神,頭髮及短髭修剪整齊,海下鬚長約七寸,烏黑而有光澤。英師引我同席敬陪末座茶敘。言談中滿口京片子,聲調悅耳動聽,中氣十足,有望之儼然,即之也溫的氣象,引為平生奇遇。
在松山連續工作幾日後,又見王爺來,他主動向英師提議要教我讀古書,得英師即時鼓勵而拜入師門。那日步行到慈祐宮附近,基隆河邊的小渡頭,有一艘木船,老師給了艄公幾個銅錢,二人渡河到對岸,上了岸是一片竹林的洲尾村,有一條彎曲的小徑通往竹林深處的幾戶人家。眼前兩戶紅磚樓,老師租了一戶,進門叫一聲「小弟」,只見小哥下樓,老師介紹了義子張景興與我相見。那時小哥才十六、七歲,來自嘉義,初中畢業準備在台北考高中。而我年僅廿四歲,已在省立清水中學專任美術教師一年,老師坐定之後,問了我的家庭背景,鼓勵我到台北來。當時老師於文化大學哲學系研究所授課,建議我插班讀哲學。但我身為長子,公立中學教師的薪水足以肩負一家生計,不敢輕言辭職離鄉。閒談中,老師拿了一支精緻的小煙桿,長約一尺半,打開小巧的煙盒,填了煙草點上,慢悠悠的吞雲吐霧。在光線稍暗的一樓,淡淡的白煙往上飄渺,好似雕塑的神仙画面。我環顧室內擺設,朝南一座台灣古式的暗紅木床,配上杏黃的簾子,中分兩束鈎在雙柱旁,床前墊腳的暗紅木台,局部嵌瓷。床柱掛一付對聯,陰刻填墨采,行書「不欲即仙骨」、「無情乃佛心」。當時心想,大概是單身旅台,以「不欲」、「無情」來克己自律。
二樓光線明亮寬濶,有兩張單人床,一張書桌,面北的窗外是麥帥公路,遠山近樹加上水平的電線。這是小哥讀書休息之所,當晚留宿老師家。
翌日,老師給我一個號「渺痕」,說藝術家要留痕迹於作品中,其最高境界是渺渺無痕,不露人為之迹,方為上品。當時年青,直覺像是方外人,也像老師的自況,所以一直不敢啟用。接著說中國的學問,分義理、考據、辭章。義理是哲學,考據是史學,辭章則是文學。想成為藝術家要先讀書以充實內涵,可從辭章入手。老師要我買一本屈萬里著的《詩經釋義》回去好好背誦。
回清水後,從國風二南,抄詩背誦,因生字太多,查字典花了很多時間,當時清水中學有一位榮芝芬芬老師,是我初中時的國文老師,也是旗人,從北平播遷來中部的清水鎮,她每週教我朗讀一小時,體會詩經音韻之美,連續好幾年。我從國風讀到小雅,「頌」還沒讀就停了。毓老師在我抄詩背讀風、雅之後,又要我抄寫西山逸士-溥儒輯的《四書經義集證》論語廿篇,初窺以經證經的神妙。用群經旁證論語章句,豐富而貫通,作為日後課讀四書的預習。
自從拜師之後,那年暑假有空來台北即謁師門,由於我對人物的形象直覺敏銳,主動提議為老師塑像,獲得欣然同意,即一同到松山蔡老闆家,提回一包溼度調勻的塑泥回來。二樓空間寬濶,南窗明亮,陸續添置雕塑轉盤,我即釘木架塑泥。老師親自當模特兒,當時與小哥三人在樓上談天,邊塑邊聽,聽了很多有趣的故事。有一次,老師問我:「看過紅樓夢?」我說:「中學時就看過了。」師說:「那是寫我們禮王府的事」,何以證明呢?老師說:「賈母是賈代善之妻,賈政是其次子,而賈寶玉又是賈政的次子。避諱長子。賈就是假的。代善是以禮讓天下給皇太極,故封為禮親王,世襲迄今已歷十一世。」閒時也看了很多字画、古玉,皆為稀世之珍。塑像逐漸成形,表情與鬚眉相應,衣紋則採饕餮文樣裝飾。平時用塑膠布包著,有空再來加工,揣摩神韻,到翌年才翻成石膏像,用油画顏料加彩。此作是一九六七~六八年之間的毓老師,正當六十晉一的形象,也是我廿四~五歲的人物作品,後來一直擺設於天德黌舍的講堂中。
一九七一 民國六十年,我奉清水中學之命,到台北的台灣師範大學修習教育學分,以便取得高中美術教師證書。此時,毓老師遷居台北市四維路講學,前有荷花池,旁有林安泰古厝。窗明几淨的室內可容數十名學生,我有幸躬逢其盛,與學界菁英、青年學子同窗課讀四書。「長白又一村」是遜國花甲祭之後的宏願,承載「以夏學奧質,尋拯世真文」的志業。相對於大陸的文化大革命,子毓子一肩扛起傳承夏學的大業。時人稱「毓老」,學生稱「毓子」或「子毓子」。有時板書前人所未發的新見解,我們即在筆記寫「子毓子曰」,以示尊崇。
一九七三 民國六十二年,文霽老師介紹我到台北來,在專科學校建築科任教,聘為專任講師,從清水遷居永和市。暇時得以全年聽老師講學,直到一九八一年止。攻讀九經:學、庸、論、孟、大易、春秋、禮記、尚書以及詩經。子書有:孫子、管仲、韓非子、商君書、墨子、荀子、老子。外加春秋繁露、史記、資治通鑑、唐宋名文、人物志、冰鑑七篇等。略窺夏學門牆。
初到台北,課餘總在老師跟前幫忙,做些小事。有時天氣晴朗的假日,常隨師到郊外遊賞。記得一九七四年春三月,隨從毓老師到新店碧潭,渡船到對面山上的海會寺遊賞風景。那日遊客稀少,老師穿戴講究,興致高昂,身穿長袍、馬褂外加斗篷,頂戴圓帽,手持竹杖,足登布履,健步於山水林泉中,頗多感觸,嘗言:「何處青山埋忠骨」。有時佇立遠眺山川,隱約顯出王者氣象,當時隨手拍下十幾張黑白照片,保存迄今。無意中記錄毓老師六十多歲的行誼丰采。這也是平生第一次親眼目睹斗篷的形制與氣派。從前只在影像中見過總統蔣介石穿過斗篷,而今真人身穿斗篷,昂首濶步於山林間,實為首次的視覺經驗。遙想滿洲國時期,子毓子曾訓練兩百萬兵,志在復國,然二次世界大戰終了,倉惶逃難,躲在廟中落髮變裝成和尚,度過一劫的景象。而後,國民政府解散偽軍的場景對比中共接收改為四野的畫面。這些故事經老師親口敘述歷歷如畫。
卅多年後,重讀這些照片的身影,體會毓老歷經遜位、復國、亡國、辭廟的滄桑。其孤寂況味,有如隋末唐初,風塵三俠中的虬髯客,將一切資源、人力、財富拱手讓給李世民的故事,然後一人遁入海之東南方的歷史重演。
一九七四 民國六十三年,奉師命塑造「天德黌舍」浮雕匾額。當時我仿北京故宮九龍壁的琉璃浮雕,中間二龍戲珠,左右加二,共六龍,姿態各不相同,塑於底層。何以用六龍,就是易經乾掛的六爻,也是人生的六個時位。勉人要「時乘六龍以御天」。底層完工後,再塑「天德黌舍」行書四字於六龍上,我集王羲之字體,作成浮雕字,揣摩其神韻,勉力塑成。外加浮雕花紋邊框,整體高低勻稱,主次分明,光影效果鮮明。老師看了泥模非常高興,翻成玻璃纖維加彩高懸講堂中迄今。
一九七五 民國六十四年夏,毓老師自號仁匃遯者,籌劃印一部書《易經來註圖解》,親自用鋼筆點了這本易經,命我用橡皮章的作法,做了一套橡皮章標點符號,我逐一沾墨印上,再用白粉塗去原先的鋼筆符號。這斷句的工夫歷時四個月,逐句標點全本易經上下冊,並校正原來六十四卦圖象符號的錯誤。用心設計了五蝠鑲金框,中間雙龍戲珠的大紅封面。蝴蝶頁也是六龍,姿態不同,加框,套色彩印,中庸章句用六龍框,當時皆用針筆上墨線的黑白稿製版,圖案的設計與色彩計畫全是我的完稿。全書上、下兩冊,完工後,毓老師另加一頁於書名頁前,用灑金宣紙加六龍框,上書
仁匃遯者 行年七十有一恭上
慈親九秩晉一千秋
遵母命刊經籍廣聖學興治藝
丙辰正月 既望之吉
一九七六 民國六十五年 春 正月,正式出版定名慈恩本《易經來註圖解》上、下二冊。此為毓老師為太福晉九十大壽的賀禮。是為天德黌舍學子,當時上易經的第一本入門書。我從六十四卦符號上墨校正,全書標點,美術設計,到跑印刷廠裝訂成書,前後七個月,於陰曆年前完工。這是上易經前的預習,此後在聽課時,很容易理解老師講授的深義及弦外之音。
這一年是子毓子滿七十歲的大壽,想起我十年前為老師塑的胸像,在現今已自覺有所不足。經過十年景從、聽課、做事的學習中,體會老師誠於中、形於外的儒者形象。當老師意在言外的氛圍中,我提議另塑一尊全身座像,當時欣然同意,擇日前來拍照片,以免當模特兒太累。
新春天氣晴朗,天德黌舍高懸篆書百壽圖,毓老師盛裝坐在鋪杏黃色軟墊座的藤椅上,讓我從各角度拍照,拍了十幾張彩色照片,又拍了廿幾張黑白照片。那日老師興致高,頭髮修得好整齊,鬍鬚梳理飄逸自然,呼應兩道濃眉,眼神足以洞穿世情,氣派非凡,真是王者氣象。換了幾套服色,顏色不同則手持的配件也不相同,有線裝書,各色扇子或玉如意。每次穿好長袍、馬褂,還要將兩三層的袖口上半部捲起,說這叫「龍抬頭」。還要我看老師的後腦特別平,這是滿洲人的特徵。這些照片是毓老師最經典的画面,我也有幸陪侍座旁拍了一張合照。
照片洗好之後,就開始画素描草圖,經老師過目認可之後決定尺寸大小。即開始工作,從木架、台座到堆上油土,逐步施工。全心全力工作了四個月,大致成形,然後經常觀摩照片神情,聽課時仔細欣賞講學丰采神韻,點滴整修。因為是油土,不用淋水保濕,也不用塑膠包著。天天擺在客廳,前後修了三年,之後搬家又塑了兩年。坐椅形制,採清宮式樣椅背及左右靠也塑好了,只等翻模即可組裝。
此作到了一九八一 民國七十年,觀者皆曰:「形神兼備」,文霽老師看了,稱讚為神品。我自己也感覺謝赫六法所謂經營位置,骨法用筆,傳移摹寫等過程,逐步用心而達「氣韻生動」。那「靜中動」的氣勢,好像胸懷百萬雄兵,氣象萬千。我拍了幾張塑好的黑白照片,呈報師門,毓老師看了只說了一句:「倒像個無冕王」,以示嘉許。十五年師從毓老,儒者匡時濟世的襟懷,活現當下的泥塑中,頗為得意。
一九七九 民國六十八年,毓老師想起造一座羲皇廟,奉祀伏羲氏,以為講學的書院,要我仿北方建築式樣,画一幅透視圖。當時我在建築科教基本設計、模型製作、素描、水彩等課程,對建築有些心得。於是從平面規劃起,先定主殿廳堂,中軸方向,依次前殿、後殿、左右廂房,鐘鼓樓、神道、華表、牌樓、雕刻、泮池等。為此,特別參考聯經出版的限量彩印宋代線裝書《李明仲營造法式》一涵八冊,園林則以明代計無否所著《園治》叠山、理水之要旨,設計了山水花木的造景。圖成後呈毓老師法眼過目,並在每座建築命名,庭園另加千歲柏、萬年松。這一件巨幅透視圖是鉛筆素描,画在描圖紙上的立體透視圖,全長一八0公分,高八十四公分。保存迄今,因土地一直沒有著落,而束諸高閣。
一九八0 民國六十九年,毓老師成立夏學社,並設夏學社出版事業有限公司,以小哥張景興為發行人,出版第一套書《御批歷代通鑑輯覽》全套七冊,整個印務交給我,依照慈恩本易經未註圖解的風格印製。因版式依舊,也有經驗,兩個月就出版完成。此書從太昊伏羲氏,始画八卦起,到清朝順治十八年止的編年史,將所有重要的歷史事件縮為精華版,上有康熙大帝的眉批,作為課外必讀之書,是大德黌舍同門的史學教材。
一九八二 民國七十一年以後,因家逢巨變,倉惶搬家,經歷三遷安定之後,回來頂樓小倉庫搬遷那尊心塑的雕像,才知早已被清除乾淨,連同早期画作、雜物,全不見蹤影。這晴天霹靂,白畫成昏,有如唐代僧辯才失了蘭亭序,萬念俱灰,身同槁木。從此無顏回見毓老,光陰飛逝如夢,一晃至今已歷卅年。
二0一一 民國一百年春,三月十日左右,一夜在一間空曠的大屋內,一位身形清瘦,身穿杏黃色長袍的長者站在黑石地板上,趨前一望,仰之彌高,如雕塑般的毓老師現在眼前,趕緊行禮,老師注視這近師情怯的我,說了一句話:「你對中華文化有貢獻」。醒來坐起,原是南柯一夢,當時的凌晨三點多鐘,心想這是期許的話。回想一九六七年夏到一九八一年冬前後十五年,正是毓老師六十一歲到七十五歲之間,而我是廿四歲到三十八歲之青年時期,受教嚴師春風化雨十五寒暑,也是奇緣。過了十天,三月廿日晚上,有兩位同門師兄弟來電話說:「毓老師今早已歸天了」享壽一百晉六歲。這時恍然大悟,原來是老師臨歸道山前,不忘靈通點化,來勉勵我這卅年不敢謁師的學生。
回憶卅年前老師講學的廳堂上。有一幅太老師康有為題贈老王爺的榜書「詠豳軒」,其用意是希望毓老師的父親禮親王十世誠厚,字子良,師法周公相成王,來輔佐光緒帝的戊戌變法維新。詩經的豳風,原是讚美周公東征之詩,毓老師一直高懸黌舍講堂中,紀念百日維新。也是繼志述事。
而今毓老師,自以一人之力,傳承中夏的道統,歷時六十四載,而鞠躬盡瘁於斯土斯民,有如易經六十四卦,走過吉凶悔吝,作育台海學子二萬餘人。壯哉其行,其行有如史記列傳第一,伯夷、叔齊,義不食周粟,採薇而食,老師不賣祖產,不受外援,僅靠講學的朿脩自奉,播下了中華文化精華的火種,薪傳後人。
在天德黌舍同門淚眼肅穆送終之際,回想老師每次講到子曰:「文王既歿,文不在茲乎!」都會用右手輕扣一下書桌,好像是暗示,「孔子既歿,文不茲乎!」如今,「子毓子既歿,文不在天德黌舍的同門身上乎!」
門生 周義雄敬輓於百日追思
二0一一 民國一百年六月夏曆辛卯夏至
(編輯:李協展 校對:林書任)
悼永遠六十八歲的毓老師 李蓬齡
我忘了到黌舍上課那年是大二還是大三?但是,我記得那年老師說他六十八歲。
大四畢業後離開了黌舍,偶而到黌舍探訪老師,老師提起年齡仍是六十八歲。我也從來沒想要求證老師的年齡,或究竟是否我記錯了?毓老師永遠的六十八歲讓我覺得很心安,時光似乎可以因此而停頓下來。
出國前帶者幼女造訪老師,老師送了一只晶瑩透亮的瑪瑙手環給小女當紀念,讓她十八歲婷婷玉立時戴上。只是,十八歲時她戴的是時髦的銀飾,美麗的手環倒成了我的妝扮,卻在一次不經心的碰撞後碎成了片段,就像那拼湊不齊的過往歲月,…懊惱悵然填滿心中。
回國後,兩岸已經通航,當朋友陪我找到黌舍探訪老師時,聽說老師回鄉探親了,師母、兒子猶健在,那真是令人雀躍的消息,老師再也不須要從讀了千百遍的師母手稿中憶佳人了。當年,老師談起老朋友屈服在老去的歲月相繼結婚時,老師曾說在台灣一把歲數辛苦過日子,好比是個王寶釧守寒窯,不結婚找個女人來照顧自己,是希望有朝一日夫妻相見時能坦然無愧,老師盼到了這一天。毓老師果真比王寶釧還禁得起考驗!老師望之儼然的容顏外表,卻隱藏著一顆柔軟的真性情,我至今依舊記得老師懷念師母,在課堂上偶而吟詠師母書信文稿時的柔情。
時光的轉輪在忙碌中似乎跑得特別快,記憶的退化亦不遑多讓。回國多年後又數次到溫州公園附近尋覓黌舍,那具特色的紅色大門上有兩個大銅環,怎地不見了?我已然忘了過去走過多次的黌舍地址……。
再聽到毓老師的年齡是朋友轉述:「有雜誌採訪毓老耶!聽說毓老一百歲了!還在教書!」一百歲?時光怎麼倏忽之間跳過了三十二年!
我和老師逐漸疏遠應是出國後吧!異國環境的適應、親老病痛的照顧、孩子成長中的瑣事……,很長一段時間我漩進生活的泥沼中難以自拔。時光的年輪從我身上輾過,生命的歷練有如千層樹皮般一層層加厚,毓老師說話時撫鬚輕晃的身影,逐漸的退到記憶的深處。
民國一百年四月十日,早上,同學急匆匆告知聯副一篇〈毓老師與我——悼毓老師〉的大作,是同門張輝誠撰述,文末刊載了毓老師出殯公祭的訊息。我竟然是這樣得知老師羽化歸西的噩耗!老師享壽一O六歲!
四月十一日下午,我著素服黑紗,到第二殯儀館懷親堂參加公祭,但見數百位弟子前來送毓老師最後一程,其中不乏鬢髮斑白的老學生如我者,然而,同門相見已不相識了。現場外有大螢幕播放著毓老生平點滴和生活照,學生們肅穆的圍觀,或頻頻拭淚,或不勝噓唏。參與公祭的來賓,人人皆拿到一本當年老師發心助印的《妙法華蓮經》,還有毓門弟子敬輯的《毓老師紀念集》。紅著眼框看著文章,歷歷往事一一被拉到幕前……。
第一次上課是在臥龍街的天德黌舍,教室不大,擺了八排窄幅桌略顯擁擠,不記得是否有規定男女分坐,卻自然形成了男女授受不親,記得在上課前後,教室裏大家幾不交談,個個埋頭看書。直到毓老師進來,如學長們所描述的:「但見他頭戴瓜皮帽,身穿天青長袍,足蹬黑布鞋,戴上一副黑框眼鏡,灰髯微飄,神似焦晃所飾演的康熙大帝,十分威儀。」見到老師出場,學生立即起立鞠躬禮敬,待老師坐定,揮揮手,說:「坐、坐。」眾人方才坐下。我也跟著眾人行禮如儀,內心裏卻滿滿的好奇:「且看關公如何使大刀?」
六十八歲的毓老師中氣十足,話說到興處,用力將粉筆往黑板或書桌上一丟,或使勁以掌擊案,慷慨陳詞,甚至「飆罵」,就像數十年後同門張輝誠所說的,毓老師同樣罵我們「我天天講人話,竟教出一批渾蛋!」當時滿座學生,包括博士生、大學教授都有,大家低頭不語。能這樣飆罵還讓學生絡繹不絕的,大概就屬孔老夫子可以媲美,宰予晝寢,孔子說他是「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杇也」,孔子以「朽木」、「糞土之牆」形容晝寢的宰予,相形之下,我們還沒宰予被罵的慘。
然而,毓老師常告誡我們「人必得成就自己」。他期望學生無論處在什麼位置,都要發揮最大的影響力,都要「做什麼像什麼」。他曾說:「做什麼就要像什麼,你就是個賣豬肉的也得有個賣豬肉的樣兒。如果指甲塗著蔻丹,抹個大紅唇,像樣麼?」他還說:「任何事物只要能匹配就是好,楊麗花的破嗓配著破鑼,唱起歌仔戲也是好聽的。」
毓老師講學重實學,不尚空談,他總是從日常生活和個人豐富的閱歷隨機取材,把一句經典上的話語給講活了。他說,人必得有責任感,做學問要踏實,處處都是「學」,走在路上都要眼觀四面,耳聽八方。張輝誠的〈毓老真精神〉一文又讓我憶起昔日老師的教誨:「學問沒有作用,就不是學問。」「有利民生就是實學!」「注意,人必得成就自己,人最重要的是人格,以德為本,為政以德,沒有成就,就是德不足,有德必有成、必有後。」老師真是把經典給讀活了,誠然「有德必有成、必有後。」老師在台灣舉目無親,只老年時認有義子一人,數十年來得其孝養照顧,雖無親生子嗣送終,然而,看看前來上香公祭的數百位弟子,以及紀念集裏弟子緬懷過往的求學點滴,油然升起對毓老師的衷心欽佩。這就是「有德必有成、必有後」啊!
記得老師很重視「時」的觀念,總告誡我們要「知時」、「及時」,聖人之所以不同於凡人就在於能「時至而不失之」。良機稍縱即逝,時過境遷,機不再至。所以智者必定先時而動,順時而為,只有愚昧者才會悖時而作。此刻,我正品嚐著失時的苦果,後悔著未能在回國後積極尋覓,回到黌舍(奉元書院)拜訪老師啊!
我特別記得老師講論經學重視實踐,善用人事現象做譬喻,他說經書上的話都是活活潑潑,是古人智慧的結晶,人有今古之分,智慧可沒有古今之分。或許是受到毓老師這樣的潛移默化,我讀書時特別看重它的實用性,老師說「思想還有新舊?會用都是新的,不會用都是舊的。」讀古籍經典也能產生新智慧,老師橫跨一個世紀,一O三歲時還在講學,還能讓接受新學教育的年輕弟子們絡繹於門,如果沒有足夠的智慧何能如此?老師果然是學到了古人的智慧!
當年老師也告誡我們做人就要先立德,或許年紀太輕不能深切體會,總當老生常談。而今想想,在那猶有憲政餘威的年代,他無懼的批評國民黨政權,他針砭時勢、臧否人物,口不留情,縱然他知道台下學生中有調查局人員臥底。這應該是毓老師一生注重「大節操、大德行、大格局、大學問。」才能如此昂然挺立,堅毅不拔,無所畏懼。
而他這樣的批判政黨,卻從來不曾遭來禍患,應該還有另一個重要因素,就是他真正的「愛台灣」,這是我拜讀了張輝誠在〈大隱——毓老師〉和〈毓老真精神〉等諸文方才搞清楚的:「勉勵你們的,不光是為你們謀,還要為你們的子孫謀,要爭永恆,不要睜眼前。我到現在沒有一天不在關心台灣的事情。我住在台灣六十年,能說我不是台灣人嗎?」又曾說:「現在的中國並不代表中國文化,但我們認同的是中國文化。我不是中國人,偏要說自己是中國人,滿族接觸中國文化頂多四百年,你們還不願說自己是中國人?我告訴你們,台灣稍不留神,就會成為少數民族。我是少數民族,所以很敏感。」這些話值得讓有台灣認同、中國認同疑惑的人深思啊!
曾為日本殖民地的台灣,老師擔心台灣人的奴性太重,缺乏泱泱大國的氣度,卻又同時欣賞台灣人民的質樸。所以,老師特別想教育台灣子弟,在人世的一O六歲光陰中,耗盡了大半生的心血在這塊土地上,誨人不倦,努力耕耘這塊文化貧瘠的土地,我不知道究竟收到了多少效果?可以確定的是,不管政黨如何輪替,老師竭盡一生心力教導質樸的台灣百姓愛上博大精深的文化,建立小島人民的大氣度。他認為唯有宣揚中國文化的「大公忘私」,方能建立「有容乃大」的格局。
由於毓老師於中國近代史親身經歷者多,名公巨卿多曾與之交遊周旋,於朝代更替之際,特有感受,故對台灣存亡危急之感,尤為深切。他曾感傷地說:「老師為何愛國?第一次糊裏糊塗清亡國了,第二次張勳復辟,第三次滿州國,真的假的國家,亡國都不是舒服的事。我告訴你們,國不可亡,到今天為止,我沒有休息過一天,總在思考台灣的未來,你們要好好努力啊!」
對於如此為台灣盡心盡力,又不求名利的巨儒,調查局能蒐證到的只有滿滿的「愛國情操」吧!
記得在一九七八年十二月十七日,中美斷交之際,島國霎時人心惶惶,不少人賤賣房地產移民美國,毓老師卻反向操作,那時他買下溫州街一樓公寓,即現今奉元書院所在,我還記得他當時說:他是不喜歡國民黨,但是,比起國民黨,共產黨更可怕。他罵國民黨幾十年,可以不恐懼國民黨的找麻煩,但是,共產黨的手段可是殘酷的。所以,他寧可被蔣中正帶到台灣軟禁。他必得支持台灣這塊土地!
老師說:「咱們奉元書院(天德黌舍之後成立)的要旨,就是孔學精神所在,秉大至之要道,行禮運之至德,勝殘去殺,天下歸仁。中心安仁,天下一人。」他還說:「你們必得要鍛鍊自己、必得要成材,為這塊土地謀點幸福,才不愧為文人,什麼是文人?古曰文人,今曰政治家,經天緯地謂之文!」這些熟悉的話語,諄諄的告誡,藉著門人的輯錄,又一一浮現在眼前。
毓老師在母親(太福晉)仙逝後發願繪千尊觀音像,花了十年工夫完成,觀音像仿自吳道子,上方拓有乾隆御筆的波羅密多心經,左下方拓有毓老師的親筆落款,記得老師說思親、念親,夜晚難以成眠就時起來畫像,一筆一畫勾勒出毓老師對父母的無盡孝思,他把功德回向給父母親。當時我也請了一幅觀音像供養。
黌舍讀書時,我們得輪流謄抄上課錄音帶,中午就在老師家吃飯,但見老師一大碗芝麻醬麵裡只有少許小黃瓜絲,我訝異的吃著如此的簡餐,以後又陸續吃過幾次,仍是一樣的醬料,一樣的滋味。卻讓我見證了飲食簡單就是長壽健康的祕訣,這三十幾年來我也奉守著簡約飲食的生活。
求學階段,我一直是位「好學生」,照著老師們的一個口令一個動作,絕不踰越規矩節度;而味同嚼蠟的學校教本,似乎不曾帶給我煩惱,唯一怕的是考試成績不好。我以為認真讀好一本本的教科書就是「學問」,我毫無疑問的認真學。直到在黌舍讀書,毓老師引經據典之餘,還不斷以自己的人事閱歷舉證,把一句句、一段段的經典,完全活化了,原來經典不是白話翻譯!它是活的!它是可以運用在生活上的!——毓老師打開了我的智慧之窗,影響了我日後的教學生涯。
毓老師是大時代的見證者、大時代的參與者,他更是一部活歷史!此刻,執筆憶往,我多希望再聽聽老師智慧的教誨,還有老師那無所畏懼的對人事的批判,我更想再度瞻仰「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的榜樣。我卻忽略了永遠的六十八歲還是不敵歲月洪流的侵蝕……。「哲人日以遠,典型在宿昔」,毓老師不朽的精神,必將透過黌舍和奉元弟子,世世代代傳承下去。
(編輯:李協展 校對:林書任)
大四畢業後離開了黌舍,偶而到黌舍探訪老師,老師提起年齡仍是六十八歲。我也從來沒想要求證老師的年齡,或究竟是否我記錯了?毓老師永遠的六十八歲讓我覺得很心安,時光似乎可以因此而停頓下來。
出國前帶者幼女造訪老師,老師送了一只晶瑩透亮的瑪瑙手環給小女當紀念,讓她十八歲婷婷玉立時戴上。只是,十八歲時她戴的是時髦的銀飾,美麗的手環倒成了我的妝扮,卻在一次不經心的碰撞後碎成了片段,就像那拼湊不齊的過往歲月,…懊惱悵然填滿心中。
回國後,兩岸已經通航,當朋友陪我找到黌舍探訪老師時,聽說老師回鄉探親了,師母、兒子猶健在,那真是令人雀躍的消息,老師再也不須要從讀了千百遍的師母手稿中憶佳人了。當年,老師談起老朋友屈服在老去的歲月相繼結婚時,老師曾說在台灣一把歲數辛苦過日子,好比是個王寶釧守寒窯,不結婚找個女人來照顧自己,是希望有朝一日夫妻相見時能坦然無愧,老師盼到了這一天。毓老師果真比王寶釧還禁得起考驗!老師望之儼然的容顏外表,卻隱藏著一顆柔軟的真性情,我至今依舊記得老師懷念師母,在課堂上偶而吟詠師母書信文稿時的柔情。
時光的轉輪在忙碌中似乎跑得特別快,記憶的退化亦不遑多讓。回國多年後又數次到溫州公園附近尋覓黌舍,那具特色的紅色大門上有兩個大銅環,怎地不見了?我已然忘了過去走過多次的黌舍地址……。
再聽到毓老師的年齡是朋友轉述:「有雜誌採訪毓老耶!聽說毓老一百歲了!還在教書!」一百歲?時光怎麼倏忽之間跳過了三十二年!
我和老師逐漸疏遠應是出國後吧!異國環境的適應、親老病痛的照顧、孩子成長中的瑣事……,很長一段時間我漩進生活的泥沼中難以自拔。時光的年輪從我身上輾過,生命的歷練有如千層樹皮般一層層加厚,毓老師說話時撫鬚輕晃的身影,逐漸的退到記憶的深處。
民國一百年四月十日,早上,同學急匆匆告知聯副一篇〈毓老師與我——悼毓老師〉的大作,是同門張輝誠撰述,文末刊載了毓老師出殯公祭的訊息。我竟然是這樣得知老師羽化歸西的噩耗!老師享壽一O六歲!
四月十一日下午,我著素服黑紗,到第二殯儀館懷親堂參加公祭,但見數百位弟子前來送毓老師最後一程,其中不乏鬢髮斑白的老學生如我者,然而,同門相見已不相識了。現場外有大螢幕播放著毓老生平點滴和生活照,學生們肅穆的圍觀,或頻頻拭淚,或不勝噓唏。參與公祭的來賓,人人皆拿到一本當年老師發心助印的《妙法華蓮經》,還有毓門弟子敬輯的《毓老師紀念集》。紅著眼框看著文章,歷歷往事一一被拉到幕前……。
第一次上課是在臥龍街的天德黌舍,教室不大,擺了八排窄幅桌略顯擁擠,不記得是否有規定男女分坐,卻自然形成了男女授受不親,記得在上課前後,教室裏大家幾不交談,個個埋頭看書。直到毓老師進來,如學長們所描述的:「但見他頭戴瓜皮帽,身穿天青長袍,足蹬黑布鞋,戴上一副黑框眼鏡,灰髯微飄,神似焦晃所飾演的康熙大帝,十分威儀。」見到老師出場,學生立即起立鞠躬禮敬,待老師坐定,揮揮手,說:「坐、坐。」眾人方才坐下。我也跟著眾人行禮如儀,內心裏卻滿滿的好奇:「且看關公如何使大刀?」
六十八歲的毓老師中氣十足,話說到興處,用力將粉筆往黑板或書桌上一丟,或使勁以掌擊案,慷慨陳詞,甚至「飆罵」,就像數十年後同門張輝誠所說的,毓老師同樣罵我們「我天天講人話,竟教出一批渾蛋!」當時滿座學生,包括博士生、大學教授都有,大家低頭不語。能這樣飆罵還讓學生絡繹不絕的,大概就屬孔老夫子可以媲美,宰予晝寢,孔子說他是「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杇也」,孔子以「朽木」、「糞土之牆」形容晝寢的宰予,相形之下,我們還沒宰予被罵的慘。
然而,毓老師常告誡我們「人必得成就自己」。他期望學生無論處在什麼位置,都要發揮最大的影響力,都要「做什麼像什麼」。他曾說:「做什麼就要像什麼,你就是個賣豬肉的也得有個賣豬肉的樣兒。如果指甲塗著蔻丹,抹個大紅唇,像樣麼?」他還說:「任何事物只要能匹配就是好,楊麗花的破嗓配著破鑼,唱起歌仔戲也是好聽的。」
毓老師講學重實學,不尚空談,他總是從日常生活和個人豐富的閱歷隨機取材,把一句經典上的話語給講活了。他說,人必得有責任感,做學問要踏實,處處都是「學」,走在路上都要眼觀四面,耳聽八方。張輝誠的〈毓老真精神〉一文又讓我憶起昔日老師的教誨:「學問沒有作用,就不是學問。」「有利民生就是實學!」「注意,人必得成就自己,人最重要的是人格,以德為本,為政以德,沒有成就,就是德不足,有德必有成、必有後。」老師真是把經典給讀活了,誠然「有德必有成、必有後。」老師在台灣舉目無親,只老年時認有義子一人,數十年來得其孝養照顧,雖無親生子嗣送終,然而,看看前來上香公祭的數百位弟子,以及紀念集裏弟子緬懷過往的求學點滴,油然升起對毓老師的衷心欽佩。這就是「有德必有成、必有後」啊!
記得老師很重視「時」的觀念,總告誡我們要「知時」、「及時」,聖人之所以不同於凡人就在於能「時至而不失之」。良機稍縱即逝,時過境遷,機不再至。所以智者必定先時而動,順時而為,只有愚昧者才會悖時而作。此刻,我正品嚐著失時的苦果,後悔著未能在回國後積極尋覓,回到黌舍(奉元書院)拜訪老師啊!
我特別記得老師講論經學重視實踐,善用人事現象做譬喻,他說經書上的話都是活活潑潑,是古人智慧的結晶,人有今古之分,智慧可沒有古今之分。或許是受到毓老師這樣的潛移默化,我讀書時特別看重它的實用性,老師說「思想還有新舊?會用都是新的,不會用都是舊的。」讀古籍經典也能產生新智慧,老師橫跨一個世紀,一O三歲時還在講學,還能讓接受新學教育的年輕弟子們絡繹於門,如果沒有足夠的智慧何能如此?老師果然是學到了古人的智慧!
當年老師也告誡我們做人就要先立德,或許年紀太輕不能深切體會,總當老生常談。而今想想,在那猶有憲政餘威的年代,他無懼的批評國民黨政權,他針砭時勢、臧否人物,口不留情,縱然他知道台下學生中有調查局人員臥底。這應該是毓老師一生注重「大節操、大德行、大格局、大學問。」才能如此昂然挺立,堅毅不拔,無所畏懼。
而他這樣的批判政黨,卻從來不曾遭來禍患,應該還有另一個重要因素,就是他真正的「愛台灣」,這是我拜讀了張輝誠在〈大隱——毓老師〉和〈毓老真精神〉等諸文方才搞清楚的:「勉勵你們的,不光是為你們謀,還要為你們的子孫謀,要爭永恆,不要睜眼前。我到現在沒有一天不在關心台灣的事情。我住在台灣六十年,能說我不是台灣人嗎?」又曾說:「現在的中國並不代表中國文化,但我們認同的是中國文化。我不是中國人,偏要說自己是中國人,滿族接觸中國文化頂多四百年,你們還不願說自己是中國人?我告訴你們,台灣稍不留神,就會成為少數民族。我是少數民族,所以很敏感。」這些話值得讓有台灣認同、中國認同疑惑的人深思啊!
曾為日本殖民地的台灣,老師擔心台灣人的奴性太重,缺乏泱泱大國的氣度,卻又同時欣賞台灣人民的質樸。所以,老師特別想教育台灣子弟,在人世的一O六歲光陰中,耗盡了大半生的心血在這塊土地上,誨人不倦,努力耕耘這塊文化貧瘠的土地,我不知道究竟收到了多少效果?可以確定的是,不管政黨如何輪替,老師竭盡一生心力教導質樸的台灣百姓愛上博大精深的文化,建立小島人民的大氣度。他認為唯有宣揚中國文化的「大公忘私」,方能建立「有容乃大」的格局。
由於毓老師於中國近代史親身經歷者多,名公巨卿多曾與之交遊周旋,於朝代更替之際,特有感受,故對台灣存亡危急之感,尤為深切。他曾感傷地說:「老師為何愛國?第一次糊裏糊塗清亡國了,第二次張勳復辟,第三次滿州國,真的假的國家,亡國都不是舒服的事。我告訴你們,國不可亡,到今天為止,我沒有休息過一天,總在思考台灣的未來,你們要好好努力啊!」
對於如此為台灣盡心盡力,又不求名利的巨儒,調查局能蒐證到的只有滿滿的「愛國情操」吧!
記得在一九七八年十二月十七日,中美斷交之際,島國霎時人心惶惶,不少人賤賣房地產移民美國,毓老師卻反向操作,那時他買下溫州街一樓公寓,即現今奉元書院所在,我還記得他當時說:他是不喜歡國民黨,但是,比起國民黨,共產黨更可怕。他罵國民黨幾十年,可以不恐懼國民黨的找麻煩,但是,共產黨的手段可是殘酷的。所以,他寧可被蔣中正帶到台灣軟禁。他必得支持台灣這塊土地!
老師說:「咱們奉元書院(天德黌舍之後成立)的要旨,就是孔學精神所在,秉大至之要道,行禮運之至德,勝殘去殺,天下歸仁。中心安仁,天下一人。」他還說:「你們必得要鍛鍊自己、必得要成材,為這塊土地謀點幸福,才不愧為文人,什麼是文人?古曰文人,今曰政治家,經天緯地謂之文!」這些熟悉的話語,諄諄的告誡,藉著門人的輯錄,又一一浮現在眼前。
毓老師在母親(太福晉)仙逝後發願繪千尊觀音像,花了十年工夫完成,觀音像仿自吳道子,上方拓有乾隆御筆的波羅密多心經,左下方拓有毓老師的親筆落款,記得老師說思親、念親,夜晚難以成眠就時起來畫像,一筆一畫勾勒出毓老師對父母的無盡孝思,他把功德回向給父母親。當時我也請了一幅觀音像供養。
黌舍讀書時,我們得輪流謄抄上課錄音帶,中午就在老師家吃飯,但見老師一大碗芝麻醬麵裡只有少許小黃瓜絲,我訝異的吃著如此的簡餐,以後又陸續吃過幾次,仍是一樣的醬料,一樣的滋味。卻讓我見證了飲食簡單就是長壽健康的祕訣,這三十幾年來我也奉守著簡約飲食的生活。
求學階段,我一直是位「好學生」,照著老師們的一個口令一個動作,絕不踰越規矩節度;而味同嚼蠟的學校教本,似乎不曾帶給我煩惱,唯一怕的是考試成績不好。我以為認真讀好一本本的教科書就是「學問」,我毫無疑問的認真學。直到在黌舍讀書,毓老師引經據典之餘,還不斷以自己的人事閱歷舉證,把一句句、一段段的經典,完全活化了,原來經典不是白話翻譯!它是活的!它是可以運用在生活上的!——毓老師打開了我的智慧之窗,影響了我日後的教學生涯。
毓老師是大時代的見證者、大時代的參與者,他更是一部活歷史!此刻,執筆憶往,我多希望再聽聽老師智慧的教誨,還有老師那無所畏懼的對人事的批判,我更想再度瞻仰「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的榜樣。我卻忽略了永遠的六十八歲還是不敵歲月洪流的侵蝕……。「哲人日以遠,典型在宿昔」,毓老師不朽的精神,必將透過黌舍和奉元弟子,世世代代傳承下去。
(編輯:李協展 校對:林書任)
訂閱:
文章 (Atom)